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小娟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学生 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二、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重视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操作是首要的第一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六、优化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更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计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往往能够说出,也能机械的运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虽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但应该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一系列必要的活动去主动探索。教师要把知识与方法一起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活动得到有效地训练,学会思维方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各个方面真正得到发展。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