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美术欣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剑君
[摘要]学生随年龄增长,绘画拟写实能力愿望也逐渐提高,对美术的兴趣会越来越淡化,尤其在高校阶段,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再加上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够,必然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失去兴趣。如果想让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兴趣,使欣赏课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那么,教师是一定要讲究一些方法与策略的。
[关键词]高等院校 美术欣赏教学 素质教育
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长时间以来,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中,却很难体现这一目标的完整实施。透过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方案和学生在校的美术活动,不难发现,在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培养与鉴赏力、创造力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着不协调的发展,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美的熏陶。那么,如何加强高等院校美术欣赏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
一、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界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涉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在一些抽象的作品方面,许多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疑问:“这些作品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因此要认真把握美术欣赏课程的特征,使学生看懂作品并从中受到感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让学生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
1.认真选材、讲解真实体现作品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
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让学生明确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重视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的培养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增强审美意识,全面提升素质教育
人的审美意识是可以在不断的欣赏作品中得到不断的增强,而怎样将审美意识和素质教育联系到一起呢?这其实是一个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在这里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当教师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因为他们平时接触的比较少,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艺术作品时只是觉得当时很新鲜,很好奇,在他们的意识当中也许只限于好看或不好看。而课堂上的时间有很短,作品当中的真正内涵他们根本无法去顾及,而此时只要教师在他们兴致正浓的时候做简单的讲解,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就能很快地将作品的内涵吃透,从而对他们整体的素质提高将会有很大作用。这样美术欣赏课的教育意义就达到了一定目的。
总之,在高校开设一定的美术欣赏课,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同时在全面提升整体素质方面也意义深远。另一方面,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促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从整体来看,在高等院校适当开设一些美术欣赏课程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贾涛.美学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陈军.浅谈新课标下高等院校的美术欣赏课.艺术教育,2007,(11).
[3]武羽竞.重视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研究.艺术研究,2005,(03).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陆军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9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