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红梅

  一、城市是“生态文化”发源和发展之地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最典型产物。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和主要载体。城市首先是一个物质经济实体。人们通过设计、施工、修建和改造的、一个人工的物化环境,不是自然而形成的。在不同时期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及历史中人的意识和行为。其次,城市也是文化的载体,城市与乡村相比。有更多的文化集聚和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存空间。“生态文化”主要研究的内容应当是城市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生态文化首先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生态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必然产生“生态城市”。1971年开始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表明国际社会在反思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时。首先从城市入手,进行“生态”改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即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实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我国学者认为“生态城市”就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度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生态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是完全一致的。
  
  二、城市“生态文化”的结构分析
  
  物质文化是城市“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以及有关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物质产品,如建筑、景观、古迹、艺术产品等。”它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这些物质现象之所以也被纳入生态文化的范围。不仅是由于它们典型地体现了广义文化概念“人化自然”的特征,更重要的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城市风、传统或者说是文化的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星现。同样,一个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图也形象的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
  制度文化是城市“生态文化”的中层结构。“生态文化”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城市的管理机制:城市的管理机制既是城市社会文化形态的产物,同时也在建设城市的社会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特征。在现代管理机制中,“生态文化”要求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更加民主的,公众广泛参与的,适合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
  精神文化是城市“生态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精神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概念内涵相一致,是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各,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学习到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它往往通过一个城市的民俗民风以及居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表现出来,是人们判断生态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城市“生态文化”结构的各个层面,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物质文化是城市的“外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是城市的“骨架”,它为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精神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指导、影响、支配行为的整套规范、准则、价值观念等。既是城市社会的现实在所有居民头脑中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和改造现实,影响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进步速度和深度。
  
  三、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1.“生态文化”的制度文化构建。建立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是建立更加民主。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协调机制。“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致力于政府管理和公众参与的相互构建。
  2.建立“生态文化”的企业文化和模式。企业生态文化,企业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确立。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发动广大的员工,开展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讨论: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外部发动社会力量,公开向社会进行企业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招标”或“征集”。这要靠政府、社会的引导,更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既树立了绿色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又对员工进行了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
  生态消费,引导企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变方面需要从改变消费模式人手,建设生态消费文化。一方面大力宣传教育,倡导简朴和谐的消费观念。
  3.“生态文化”的物质文化构建。建筑作为物质重要组织部分。体现着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和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关系密不可分。建筑实际上成为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审美意识、社会结构等各方面文化综合信息的载体,因此必须构建新型的生态建筑文化。
  4.“生态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靠伦理道德来维系,道德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教化。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感染能力,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帮助决策者、企业家和普通市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社会导向,形成民风淳朴、敬业守法、热爱生活、呵护自然的精神境界和社会风尚。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生态市建设的快慢。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人员、普通国民和大中小学生: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宣传出版部门、群众团体。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培育生态理念。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生态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显著提高。塑造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文化建设者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人中素质提高了,言而有信生态意识和生态参与能力增强了,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各项生态文化建设。从而产生巨大的生态市建设的社会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