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如何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 乐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增强
  
  阅读理解是作者与读者沟通交际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encoding),形成语篇(text),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作者要把他头脑里的信息(一个主意,一个事实或一种情感)传达出去,让别人理解,他首先必须把信息形诸于文字,即编码,作者亦被称为编码者。作者一旦完成了编码过程,信息就以语篇的形式存在于作者的头脑之外。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作者在完成篇章时,与读者的交际并没有发生,只有当读者阅读并因此发生了认知转变,交际才发生。影响篇章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是先于写作过程的,包括产生写作意图、构思、收集材料等与写作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因素。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对语句的理解基于先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对主题的假设,以及对之前篇章内容的把握。
  但是,交际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交际的各个环节都容易产生问题而不能进行下去。读者如何顺利地完成与作者的沟通与交际,更好更快的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并介绍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作者生平
  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人生追求,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读者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比如,读作家海明威的作品, 应首先了解作者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海明威志愿参加救护队和驾驶队,奔赴意大利前线,头部受重伤后回国。1921年,他以《多伦多明星报》记者身份常驻巴黎,刻苦写作,与当时住在那里的美国青年为伍。1926年,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塑造了战后一批流落巴黎、彷徨苦闷、放浪不羁、生活漫无目的的青年,这是当时一代青年人信仰危机的特征。这部小说开创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1929年,海明威推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篇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充满了悲观情绪。1936年他参加过西班牙国内战争,1940年到过中国抗战前线。战争在他身上和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又以记者身份出现于欧洲战场。1940年他完成了一部轰动世界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西班牙战争为背景,表明了作者的反法西斯立场,这部作品成了欧美现代文学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代表作之一。
  二、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飘》 这部小说,它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南方的社会生活为生活环境的全景社会小说。小说全面展现美国南方社会风貌以及各色人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命运变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运安排。要准确地理解小说,就应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因后果:美国一国两制的状况维持了60年,到了1850年左右,南部和北部之间为奴隶制的争执开始白热化。但是,要注意,争论的焦点不是美国南方是不是应该废除奴隶制,而是新加入的一些州里是不是允许奴隶制,这关系到自由州同奴隶州在联邦政府内的权力分配上的平衡。1850年后,美国共和党在北方崛起,共和党希望美国辽阔的西部新边疆能够避免奴隶制,实行自由劳工制度,因此坚决反对奴隶制向西部各州扩张。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第一次当选美国总统,林肯的当选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南方人士,他们失去了对联邦的信心,觉得南方的利益已经不可能得到联邦的保护。于是,脱离联邦、自立政府的主张获得响应。为了平息南方人的愤怒和担心,林肯总统在演讲中多次向南方递出橄榄枝。他声明,他希望南方人士要认识到限制奴隶制的区别。他说明,共和党并不是废奴党,他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南方的奴隶制。他要求南方各州不要脱离联邦,而是在联邦内解决问题。既然林肯总统已经保证不会废除南方的奴隶制,那就意味着“一国两制”的政策将会继续。那么,南方就不应该再有独立的理由,南北战争起因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不攻而破。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使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来扩展到美国,造就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行黑人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制度制约了经济发展。南方奴隶主以此为借口挑起内战,北方经济势力较强、共和党竞选纲领符合广大人民意愿,从而为战争的结局打下了基础。
  战争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起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战争的结局是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司各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为题材,展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和宽阔美丽的大自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了解作品产生时的时间背景,一部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即使是描写历史或者想想未来的作品也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的。
  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臆断推测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而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作者的眼光思考,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通常情况下,作者是根据自身的世界观、发展论以及对周围社会的一种看法和寄托,虚拟在自身的作品当中。可以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多或少地流露着作者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个别经典的作品在主线中,不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自身经历的事情,但多数有隐藏着作者自身的缩影在里面。尤其在刻画人物的细节和心理上,多数都是作者本人借助主人公来道出自己的心声。如1952年,海明威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故事取材于古巴渔民生活。小说中有一句话:“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这部中篇小说的核心思想:人不要害怕失败,要永远保持胜利者的精神。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四、了解作品的写作风格
  掌握文章表达方法。风格即人例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选词造句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明快风格:电报式的简练语言,细腻的心理描写,深邃的表达形式。
  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与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作家作品介绍,深入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历史背景,学会与作者沟通与交流,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篇所表达的深意。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提高素养,而且学生的听、说、写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峥. 思维定势对英语阅读理解的负
   面影响[J].教学研究,2006,(10):109-
   121.
  [2]赵红英.美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K].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13-218.
  [3]隋慧丽. 美国文化[M]. 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1997:235-242.
  收稿日期:2010-07-19□
  (编辑/穆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