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批注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与教科书编者及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三个环节:阅读批注—交流展示—完善提升。教师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积累阅读经验。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每一次考试过后,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语文成绩加以深刻反思,可以发现,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往往是阅读题。以大连市甘井子区2017-2018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抽测九年级语文试卷(以下简称“期末试卷”)为例,来自考试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从区均值来看,全卷共23道小题(含作文),总得分率为0.78。从课外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等直接学生考查阅读能力的模块来看,学生的得分情况也不甚乐观,得分率分别为0.76、0.48、0.745、0.5,这些都低于全卷的得分率。从来自6850名考生的大数据,可以看出全区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一、语文考试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关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其重要性毋庸多言。就考试和试卷来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何,最终大都可以归结为阅读能力的高低。
(一)答阅读题首先要读懂文本
很多教师和学生希望通过一些固定的模式或套路去应对繁多的阅读文本,找到捷径。其实所谓的“捷径”,都是欲速则不达的弯路。因为我们很难读到两篇一模一样的文章,文章不同,我们却用固定的模式去回答问题,这无异于刻舟求剑。
比如在期末试卷中,阅读选文《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打定主意下学期不再教B班了。在准备学期末最后一课的时候,我特意为他们写了一首深情的诗歌。诗歌中列举了他们的种种“劣行”,而后笔锋一转,将我的留恋不舍浓郁地泼给他们。如此,便可以让他们懂得,尽管下学期可能不再做他们的老师,可是我心里充满的,还是宽容与眷恋。
第19题要求赏析文中加点的“泼”字。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泼”的意思是泼洒,在这里指毫无保留地宣泄,从中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学生顽劣不堪,但“我”仍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宽容和眷恋。
又如大连市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给出苏轼的词《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里也要求考生赏析词中加点的“泼”字。这里的“泼”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阳光下的桑麻叶面光亮的样子,像泼了水一样,突出了乡村景物的清新、明丽,也表达了词人愉悦的心情,或者说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由此可见,即使是同样的语言材料,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表达意义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二)写作文首先要读懂题目
对于大多数初三学生来说,就一个话题写成一篇600字的作文,往往不是问题,但造成学生作文成绩不稳定甚至波动较大的原因常常是所谓的“跑题”。
比如期末试卷中的“好时光”这个作文题,学生读懂“时光”这个词是关键。“时光”不同于“时间”,时光侧重于表达一段时间,是时间的集合,有一点回忆的味道;而时间与之相比则显得相对比较短,也缺少了一种回味。因此,这篇作文应该着力表现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感悟。
又如大连市201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中,作文题目是“同桌的你”。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仔细阅读,要能区分“同桌的你”和“同学的你”,区分“同桌”与“同学”词意范围的大小,这样才能避免选材的宽泛和题意理解的偏差。
由此可见,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实际上是对词语内涵和外延的精准品读,是阅读能力在写作任务领悟方面的体现。所以,把“美好瞬间”的题材迁移套作为“好时光”,把“同学的你”的题材迁移套作为“同桌的你”,都是不恰当的。而这,正是很多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
(三)整张卷首先要读懂要求
答卷,是考生与命题人的一场对话,考生需要明确试题的要求并准确完成这些要求。而明确试题要求的过程,恰恰就是阅读题干、理解题干的过程。
如期末试卷的第5题第1问:“《水浒传》中的鲁达和武松身上,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各举一例。”这道题要求考生分别写出鲁达和武松与“酒”有关的一个故事,而不是从两个人中选一个举例,题干中的“各”,需要考生准确理解。
第19题第2问:“他们时而在走廊里飞奔,时而打开窗户朝外面大喊高呼,时而蹭到我面前来,不怀好意地问我是否能够将范围缩小到一张考卷那么大。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而不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考生作答时应该体会到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列举了学生的种种表现,突出了他们的淘气。
二、以“批注式阅读”为抓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批注式阅读的内涵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批注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与教科书编者及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三个环节:阅读批注—交流展示—完善提升。这三个环节可以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分属不同课时,或者将阅读批注环节放到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自主完成。批注式阅读教学具有主动感知、深度品悟、个性体验、思维外化的特征,师生有了充分阅读的基础,才真正有了深度和效益,才能实现“走心”的交流,也正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个性化的,整个课堂的话语环境也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二)批注式阅读的类型
1.阐释型批注
阐释型批注,即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其中包括对词语意思的阐释、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对主题思想的把握等。例如期末试卷中的很多题目,都体现了对阐释型批注的考查,第12题:诸葛亮认为联吴抗曹能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請用自己的话概括。第15题:从本文②③④段来看,怎样才能做到“管住自己”?第18题:联系全文思考“我”“落下泪来”有哪些原因?第21题:第⑥段画直线句子有哪几层意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2.赏析型批注
赏析型批注,即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包括对标点、词句、段落、篇章、标题等多角度的欣赏和品味。例如期末试卷中的也有很多这样的题目,体现了对赏析型批注的考查,第13题:请赏析词中加点的字,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第16题: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直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19题:按照括号中的要求,揣摩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3.质疑型批注
质疑型批注,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探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用探究和审视的目光去研读文章所写的内容有没有漏洞,文章的行文思路和遣词造句是否严谨,有没有更好的表达。这种质疑型的阅读和批注,实际上是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更深层面的品读,完成了“信任—怀疑—探究—明晰”的思维过程。例如期末试卷也有对质疑型批注的考查,第14题:第①段中加点部分改为“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4.补充型批注
补充型批注,是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思路,補写相应的内容。例如叙事类文体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故事发生的场景、情节的发展变化;说理性文体补写作者所论述的道理、支撑道理所需的论据等等。例如期末试卷的第22题: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本文的内容。
5.感悟型批注
感悟型批注,是要写出由原文的思想内容引发的感悟。
6.联想型批注
联想型批注,是要写出由原文的思想内容引起的联想。例如大连市2017年中考试卷中的22题:时光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很多传统事物在慢慢消失。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这考查的就是学生感悟和联想的能力。
上述六种类型的批注可以分为两组,前三种(阐释型批注、赏析型批注、质疑型批注)侧重于对文本的“读”,是对文本的理解,这三种批注的能力层级是逐步提升的。其中,阐释型批注仅仅是感知文本的写作内容,能力层级相对较低;赏析型批注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鉴赏,能力层级有所提升;质疑型批注则需要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进行探究和质疑,这是一种较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在思维水平上,三种批注既表现出不同层次,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后三种(补充型批注、感悟型批注、联想型批注)由“读”转向“写”,是对文本的再创。这之中,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读—思—悟”的过程。补充型批注只是对原文的补充,相当于简单的“修补”;感悟型批注需要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表达个人的感悟和主张;联想型批注则需要由原文联想到之外的其他内容,是对文本的超越。这三种批注,越来越体现出阅读主体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越来越彰显出文本的外延和辐射价值。
语文的备考,涉及语言积累和阅读写作等诸多方面。其中,阅读是语文的根本,抓好阅读这个根本,可以夯实语文的根基。教师通过扎实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积累阅读经验。
参考文献:
[1]崔新月.多重对话深度批注——谈批注式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1).
[2]吴伟峰.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刍议[J].教师教育论坛,2017(12).
(责任编辑:孙丽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