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记者是媒体的第一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勾德强

  [关键词]记者;职业角色;媒体形象
  
  记者是媒体的第一形象,新闻媒体除了注重记者的写稿水平等业务能力外,还要重视对记者人格素质、情绪、对外交往等非智能力因素的培养,通过记者形象的塑造提高媒体的形象和影响力。
  一、记者的职业角色与媒体形象的关系
  一个新闻媒体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经营效益乃至发展和生存。“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其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等等,但人员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闻媒体中,记者的素质对媒体的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其特殊性角色影响着媒体的形象。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身份意义。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党刊、央视、卫视的记者,具有一种典型的“替代”性,这种“替代”性反映在人们大多时候是把记者当做党和政府的代言人。
  第二,行业符号意义。新闻工作是社会性劳动,记者这个称号是属于这个行业,是这支队伍的符号。比如,一个记者收受别人的钱物,人们不会关注他姓什么叫什么,大家都会说他是一个“记者”,会说记者收受钱物了。
  第三,社会活动意义。记者的采访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为了社会新闻传播和信息报道。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记者,如普利策、路透、米尔顿、斯诺、梁启超,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等,以及诸多在主流媒体供职的记者们,尽管他们作为个人甚至微不足道,但他们所起的作用却很大。历史证明,一个名记者可以成就一家大报,可以成就一个媒体,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
  二、当前记者中存在的形象问题
  近年来,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事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但是,有些新闻媒体由于人员素质不高,在社会上影响欠佳,直接损害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关于记者形象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新闻实践总结如下几方面:
  1.趾高气扬,距人千里之外。有的记者,认为自己接触面广,无所不通,在与采访对象接触中,往往摆出一付无所不知的架势,盛气凌人,讲话滔滔不绝。被采访对象十分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明说。
  2.性格孤僻,不合群。有的记者,采访过后再遇到被采访对象时,竟忘记了被采访对象是谁。有的虽然记得被采访对象,视如陌路人,十分冷漠,让被采访对象感到记者十分难接近。做记者应该乐于而且善于和人聊天交往,采访的技巧和表达的技巧都可以从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而开朗的性格则需要在平时加以刻意的培养。
  3.在公开场合不注意小节。 一位读者反映,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看到有的记者走马灯似的去吧台要东西,吃完一盘又去拿一盘,记者神圣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消失。有位记者,到乡下采访时,竟然带着自己的妻子一起去,借机游山玩水,被采访单位对此很有想法。有的记者穿着随意,有的甚至很邋遢。
  4.利用新闻报道,搞有偿新闻。近年来,有关媒体记者利用新闻报道工作的职务之便违法犯罪的案件时常出现,有偿新闻、媒体公关、封口费等词汇的流传。地方媒体的一些记者接受吃请、谋取一定的好处等,长此以往媒体必定丧失公信力。
  三、提高记者的交往能力,树立记者形象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誉院长凯利・莱特尔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
  1.衣着整洁,仪态得体。这是一名记者社交活动最基本的要求。记者的衣着打扮,因采访对象、时间、地点、场合不同,而有所区别地着装打扮。进会场,着装严整,仪容庄重;采访外宾,衣着整齐,干净卫生。还要针对各类采访对象具有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与情感认同点不同,选择恰当的衣着打扮。仪态得体,体现修养。“采访时,目光注视对方应稳重、柔和,表情自然从容,略带微笑,让对方感到真诚可信、和蔼可亲。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选择不同的采访距离,以向对方表达尊重和体现修养。”
  2.要尊重人,学会赞赏人。人们喜欢对方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成就、自己要说的话和自己的人格。如果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通过手势、目光、微笑和鼓励的语言向对方表示尊重,那么对方也会对你作出积极的反应。大多数人都爱听好话、顺心话,这是人之常情。那么,在采访中也不妨利用这种心理,对采访对象进行恰当的“恭维”,以激起其谈话的兴趣,吐露更多的信息。当然,这种赞赏交际是要把握好分寸的,要遵守三条标准:一要真诚,不虚伪;二要具体,不抽象;三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介绍别人的感受。
  3.要理解人,求同存异。设身处地地体味别人的苦乐与机遇,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人是在人际交流中发展和保持积极关系的重要条件。当然,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不可能完全做到设身处地,但通过认真地听和细心观察,就能做到某种程度上的理解人。求同存异,就是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寻求相同点。大凡人都有求同存异的心理,所谓“共鸣”、“知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采访中,寻求共鸣点很重要,找到了共鸣点,就等于打开了话匣子。
  4.要轮换讲话,听话听完。“人们都喜欢在谈话中有机会发言,因而,记者在和对方谈话中应当绝对避免自己垄断发言权。在人际交流中,轮换讲话能起到对对方表示尊重的效果,也能使交流进行得和谐愉悦,这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此外,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尽量让人把话说完。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话未讲完就被打断,或未全面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对方就摇头否定时,就会出现影响正常交流的障碍。正确的做法是:在未得到足够和确凿的信息或在未全面理解对方的观点之前,就应尽量避免作出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评论。□(编辑/穆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