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婧娜

  [摘要]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黑龙江旅游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精品建设,增强宣传促销力度以及培养多层次旅游人才等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开放;展望
  
  黑龙汪省旅游业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到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已达到429.31亿元,相当于全少GDP的比重达到6.07%,实现了历史性跨跃,2008-2009年与发达省份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黑龙江省要想真正成为旅游强省,必须在全面清楚的认识自身的条件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明显。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的重要通道,也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桥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黑龙江省发展边境旅游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
  (二)交通运输网络畅达。黑龙江省交通便利,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民航机场之一,航空线路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等三十多个大、中城市,此外,还有飞往俄罗斯的布拉格维斯申科,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活斯托克,韩国的汉城和日本新泻的航班,境内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分布于全省东、西、南、北、中,并与全国铁路相接,公路总里程近5万公里。主要公路干线都与铁路、港口、机场相连接,水运网贯穿全境。
  (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1997年-1999年资源普查中,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实体占《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类型的88%,而且超过60%的全国省级丰富指标,此外,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和人文历史形成的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火山地质地貌,江湖,湿地,东西部草原,城市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北方少数民族懈情等旅游资源都独具特色。
  (四)生态景观优势。森林旅游资源分布广,境内有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41.9%,面积居全国第一,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
  (五)江河湖泊优势。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扎龙、莲花湖等,极具开发价值。
  (六)野生动植物区系繁多。陆栖脊椎动物482种,两栖类13种,水栖类22科近百种,共有高等植物1.83科737属2 400多种,植被类型多样。
  (七)西部和东部草原辽阔。草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10 2%,达7 600万亩,属全国拥有大草原10个省份之一,草种1 000多种,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几大山系与平原交汇处,具有放牧、观光价值。
  (八)历史人文资源特征明显。古生物化石出土点88处,远古人类遗址12处,唐代渤海国,辽代,金代,清代“龙兴之地”遗址丰富,还有现代历史纪念地近50处,另有自古以来士人流入的文化遗产。
  (九)民族文化风情浓郁。黑龙江为满族世居之地,还有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北方少数民族,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
  (十)旅游产品知名度高,旅游形象突出。黑龙江省冬季冰雪旅游产品和夏季避暑旅游产品知名度较同,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中国黑龙江省国际滑雪节,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此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大海林雪乡以及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冰雪旅游闻名中外,夏季,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植被覆盖,使黑龙江成为避暑胜地。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使黑龙江省整体旅游形象突出,黑龙江省――中国“COOL'’省的形象更加深入
  二、黑龙江省旅游经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研究开发我省的旅游经济市场。黑龙江省政府于今年推出了《黑龙江省旅游条例》,并已开始实施,这是对我省旅游经济市场的一个很好的推动与促进,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开发研究黑龙江的旅游经济市场中,就是应由政府带头,政府统一进行规则,制定各种开发计划,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节日旅游,冰雪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及森林旅游等都应作为我省的主要经济产业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不断打出自己新的具有特色性,国际性的高水平品牌,研究能够代表黑龙江地域特色,既有创意,又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二)提高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产业的国际品位。从长远更高层次的旅游经济学考虑,我们必须在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加大自己的国际品位,才能使自己与国际旅游经济相接轨,因为旅游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发展初期,文化性的凸现则发生在后续阶段,只有加大投入我们旅游经济的国际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经济的文化品位,才能对进一步扩展我省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省的冰雪旅游活动所融入的文化主题较为突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态势更为明显。第22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以“中国俄罗斯年”为主题,大大促进了中俄文化的融合,交流与碰撞,第2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以“冰情雪韵,和谐世界”为主题,与韩国,加拿大等国交流。
  (三)培养旅游经济的高品质人才。目前我国旅游人才输入不足,高级导游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极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我国旅游学会才的培养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对旅游经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根据我省旅游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以达到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旅游经济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即以社会需求为起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下转105页)(上接103页)行教学改革,再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评价,这样不断循环,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地培养旅游人才。
  三、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政府在旅游业融资中应起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在提供相关政策,清除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加大旅游投入比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面对国内外的挑战,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产品还应精益求精,不应仅仅停留在赏冰玩雪的水平,而应增强冰雪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通过开展滑冰、滑雪、坐雪橇、冰爬犁等参与性强的活动,将冰雪旅游与冰雪体育,冰雪运动相结合,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激情,运动,时尚的全新感觉,同时还应注重挖掘冰雪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努力构建多样化产品体系,满足旅游市场新需求。加快传统观光产品的更新换代,改变旅游者以“观赏”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发参与型,高科技,复合型,多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休闲度,生态,科技,影视,农业,森林,体育等新兴旅游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产品结构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度假和专项相结合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变。
  (四)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政府主管部门与旅游企业应联手合手,以政府塑整体品牌形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高密度、大范围的宣传促销,有针对性地参加国外、国内及区域性的旅游展销会、博览会,利用省内会议、会展、赛事、节庆等活动,宣传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树立黑龙江独特的旅游形象,聘请著名人士担任旅游形象大使,利用“名人效应”进行旅游宣传,在重点客源市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和东北亚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
  四、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各层次旅游人
  要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形成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为载体的旅游培训体系,搞好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1)旅行社要聘请计算机人才建设企业的门户网站,网站要看做是企业组成的一部分,是企业对外宣传和业务联系的平台,要精心制作,及时更新功能齐全,可以开展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旅行社可以加入和不同地域的旅行社进行网络合作,在网页上插入对方的链接,或者加入大旅行社的网络系统,做大旅行社的代理网点。
  (2)加强旅行社之间的合作。针对散客市场,本地旅行社之间可以进行旅游联盟,解决单家旅行社散客少难以组团出行的难题,旅行社也可以加入国内外知名旅行社的联盟系统,相互沟通可以互为组团社和地接社。
  (3)政府直接投资旅游业。由于旅游业具有极高的乘数效应,在国际上为我国,也就是每出现一元消费,就可以带动五元社会消费,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社会获得的福利总是要比私人获得的福利要多,因此,政府直接投资是合理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宏,孙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特色
   旅游经济战略与对策 [J]. 商业研究,
   2003.
  [2]王媛.黑龙江特色旅游纪念品现状及
   发展调查[N].哈尔滨日报,2008(10).
  [3]张丽梅.黑龙江省旅游形象建设实施
   对策研究[J].吉林省学人论丛,2004,
   (1).□
  (编辑/李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5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