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玉 张 霞 张承良
[摘 要]2006年2月由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趋同迈出了 一大步。因此,关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本文对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和负面经 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90-03
[作者简介]刘 玉,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计财处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张 霞,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张承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 南昌 330046)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
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功改组,使制定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用的统一会计准则从遥远的梦想变成现实。随着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欧盟国家宣布从2005年起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与IASB在2002年9月签订“诺沃克协议”,旨在推动FASB准则与IASB准则的趋同。
我国则以IFRS为蓝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2006年2月推出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内容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具体项目上看,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①从结构上看,我国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位于具体准则之上,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性。国际会计准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一些具体准则,概念框架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意义。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就是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的内容和结构与概念框架基本相同,只是提法不同而已。②在具体准则方面,我国准则的38条具体准则当中,除了对原有的16条准则进行修订之外,其余22条准则均为此次新增。新准则除了包括一般业务准则之外,还包括了涵盖金融业、农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多个特殊行业的准则,可以说是覆盖而广、内容完整。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无论是从具体准则的项目上,还是从单个准则的具体规定上,我国准则都与之基本相同,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③会计的计量模式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为了在财务报表中确定其货币金额共讨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5种计量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同样给出了5种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表明了我国会计准则在计量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决心。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使用态度上我国会计准则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趋同。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来源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Stephen Zeff)的《“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他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由西方实证会计学派所证明。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转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经济后果。按照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否有利可分为正面的经济后果和负面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面经济后果
1.吸收外资的能力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履行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可以预料,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等会以更快的步伐进入中国市场。这使这些公司所属母国的会计准则与我国过去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冲突凸现出来。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分析。那么,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另一方面,外国投资者税收负担减少,利润增加,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我国企业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大为增强。
2.有助于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经济地位,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已经在许多重大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这其中好处之一是,当一国被指控低价倾销商品时,可以直接抗辩,从而可以大大避免因非法倾销商品指控所可能导致的高额惩罚性关税。在反倾销案的调查中,独立的、清晰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并进行过审计的会计账簿是唯一能验证生产商提供信息的证据。今后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其提供的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将不能轻易否定了。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出口和外贸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资本市场对话,有利于降低不同准则之间的转换成本,减少转换调整工作量,便于境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监管部门正酝酿着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市场上市。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以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减少编制转换会计报表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采用中国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的信心。新准则体系的出台,既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外企业来中国融资,将引进来的国际战略赋予新的内涵。
4.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企业只有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股东财富增长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有助于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提高决策水平,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5.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作为资产予以确认。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或者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6.有助于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国人认可、又能使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原则,即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相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这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日本和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的认可与认同,扩大了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会计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发言权的增加,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有利于我国更快地实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促进全球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
我国会计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着较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二者的碰撞必然损害各方主体的利益,导致负面的经济后果。
1.带来较大的制度变革成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上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情况,而对发展中国家或是转型经济国家的情况考虑很少,同时,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有不小的差距,趋同必然给我国带来很高的制度变革成本。
2.制定成本的增加。2003年开始施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验的基础上由财政部拟定的。导向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及大量的职业判断不是会计信息系统所能自动解决的,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会计人员的高素质要求、昂贵的核算成本以及审计成本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大范围采用国际趋同的准则,会大大增加会计信息的生成成本。
3.转换成本的增加。我国旧的会计准则借鉴了前苏联模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别很大。与前苏联模式相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要低得多,因此受影响的利益集团反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其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则更加反对国际会计准则造成的损失,这样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转换成本就会更高。
4.税收收入的减少。采纳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对我国政府最明显的经济后果是税收。因为税收收益是以会计报告收益为基础,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会计收益低估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中国政府在新会计规则下税收减少,中国政府也完全意识到这种负面的经济后果,但是他们愿意牺牲税收收益以换取外国投资。
5.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新的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加大企业的制度变革成本、学习成本、执行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情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得到的利润将普遍下降。那么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筹资能力随之受到损害。
6.对投资者、债权人的影响,企业在准则转变后财务信息与准则转变前生成的会计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在近几年,投资者、债权人难以从财务数据的变化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变好还是变差了,另外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理解新会计准则同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成机制中,美英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是扎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中的会计准则。认清形势,趋利避害,这是我们在当前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新形势下应有的谨慎和决策的原则。
1.坚持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方向,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向,并积极参与其中。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减少国际经济交流与贸易的交易成本,并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只能说是国际趋同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来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不断的调整,只要我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和国际会计准则所列的经济交易事项实质上是一致的,就应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2.坚持结合中国国情。趋同是实质性趋同,求大同存小异,国际会计准则中凡是符合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有利的,就要解放思想,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应当考虑中国市场经济、企业的特点。各国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只能是“趋同”而不能是“等同”。我国会计准则是由权威的政府机构制定并保证其实施,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该坚持其强制性。
3.逐步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虽然说我国新修订的“基本准则”尽量引入了国际通用的概念框架内容,但是由于定位、计量属性的规定等方面的制约,仍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以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准则的指导性与前瞻性,避免会计准则的随意变更和保证会计改革的正确方向。
4.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改组后,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其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这就对我国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国际会计专家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专家,从而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处于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纪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社会科学辑刊,2007,(6).
[2]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下),2007,(2).
[3]文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的论争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4]刘海风.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1).
[5]马颖.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基于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
[6]吴雅莉,隋杰.新会计准则体现的趋同性与挑战性[J].现代会计,2007,(4).
[责任编辑:喻 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