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搭便车理论”思考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映云
[摘 要] 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常常将员工培训定位为企业发展的“营养品”,培训工作陷入了“效益好时没时间培训,有时间培训时效益又不好”的两难境地。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正确定位员工培训并付诸实施,是一件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小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实践应学会“搭便车”,并围绕“如何搭便车”这一主题,分析中小企业在实施员工培训时应掌握的“搭车”技巧以及应避免的“陷阱”,以便能给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实践带来切切实实的效益。
[关键词] 中小企业;“搭便车”;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60-03
[作者简介] 赵映云,江西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江西 南昌 330013)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一国家的大臣向其皇后讲述百姓们因为贫穷而没面包吃时,这个皇后竟然问了一句: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呢?故事终归是故事,但故事的流传一定有其现实背景,这一如有些管理专家们,在论及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影响时,他们总是说:它们为什么不进行员工培训呢?道理肯定没错,问题是中小企业连面包都没有难道还会有蛋糕吗?谁都清楚,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实力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规模、行业选择、政策支持、人员聘用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有时就像百姓和皇后的差别一样,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必然低,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生存需求而忽略其他,将员工培训定位为企业发展的“营养品”――可有可无,有就更好的东西属于正常策略,结果培训工作也常常会陷入“效益好时没时间培训,有时间培训时效益又不好”的两难境地。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虽可直接指向中小企业的投资取舍多以是否符合投资少、见效快、获益多这三大功利性原则外,对于像员工培训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且又有可能是“替人作嫁衣”的工作.要让任何一个生存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对其进行大量的投入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也不实际。因此,当中小企业认为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值得化钱而且可以少花钱买来“吃”的“营养品”时,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实践便应学会“搭便车”。
一、“搭便车理论”和员工培训的“便车”资源
生活中“搭便车”的好处人人皆知,相信大多数人也享受过“搭便车”所带来的实惠和快乐。但将“搭便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却是由奥尔森在其1996年的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所提出的。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而在奥尔森所定义的公共物品中,就包含了“公共教育”这一项。当然,奥尔森也在其理论中提出了“搭便车”的困境,即: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而要从这一困境中走出来,其基本思路是: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 incentive) ,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 selective incentive)就很有必要。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将失去某些东西。当撇开“搭便车理论”中一些晦涩的专业性词汇时,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搭便车”也需付费,但好处就是可以少付费多收益。
依据上述“搭便车”原则,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便车”界定为通过整合与选择培训市场由各个培训主体所提供的各类培训资源,那些既能少付费或不付费又能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实践所利用的培训项目,便是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可以搭乘的“便车”。提供这些“便车”的主体包括了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也有不少的大型企业等组织。依笔者的培训实践经验,随着教育培训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竞争的激烈化,中小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实践时是完全有可能“搭”上这些培训“便车”的,这些“便车”至少有以下一些类型:
1.由政府买单的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培训课程。为提升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资金启动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工程”,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民工培训以及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培训等等,这些培训资源均是由政府买单,且培训内容种类繁多,层次不等,时间不同,形式多样。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并参与到这种培训中去,使这种培训工程不仅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更能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的实在工程,中小企业应善加利用。
2.高等院校举办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各高校院系为加强学术的交流,提升办学质量,要求每个学科每年都必须邀请一定数量的名家到校进行讲学,这一规定,为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里那些卓有建树的社会精英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平时请不到也请不起的名家们对话的机会,而这一培训“便车”是无需付费的,非但不用付费,相反,由于有企业的参与,此种活动更能显示为社会服务的价值。
3.各种行业协会、工商联、高校牵头主办的跨企业培训中心。这种培训根据中小企业没能力也没必要举办专门培训的特点,将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培训职责承担了下来,它一般会考虑按行业、类别、层级等因素分门别类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项培训产品,如财会人员培训,人力资源专职管理人员培训等等,因为是跨企业进行,所以费用也低廉,而且由于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并带有一定意义上的官方性质,所以质量不会太差。
4.各种商业培训机构推出的培训课程。由于培训市场竞争性越来越强,因而为培训产品的消费者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好处,各种免费或低价的公开课,各种系统课程的学习年卡,各种专项联合培训等等企业都可以少付费参与到其中的,且此类培训产品的质量也是相当不错的。
5.大企业举办的各项培训。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一般都有比较系统的年度培训计划,而且所聘请的老师、所设计的课程质量都有保证,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诸多方式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培训需求的项目。但由于是大企业举办的专门培训,因而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层级上可能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相吻合,因此,中小企业在搭这一“便车”上要有针对性。
6.内部讲师队伍。由企业优秀员工所组成,他们熟悉企业情况,通过授课能将个体资源转变成企业资源,传承企业知识。由于是企业自身的员工,因而无需付费或少付费,但可能授课技巧不高,课程开发能力不强。
7.培训影像光碟资料。这是培训市场深度延伸的培训产品,具有课程种类繁多、授课师资质量高、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以及费用低廉等特点,但缺点就是学习时师生无法互动,比较适合于学习能力强并有一定基础的员工。
8.网络培训。从广义上讲,网络就是网上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利用已有的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上教育的引人入胜之处是显而易见的,除省钱外,网上学习还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并可充分发挥互动和交流。
9.卫星远程培训课程。卫星远程培训是借助现代卫星传播技术,通过卫星面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外地学员可在当地接收站点聆听名师授课,学员、讲师实时互动,也不失为中小企业实施员工培训一种好的办法。
以上所列举的仅是目前培训市场中主要类型,由于各种类型的培训“便车”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价格。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认真选择的同时还需建立一个前提:即便是“便车”也须付费,否则又会陷入“搭便车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搭乘培训“便车”应掌握的技巧
培训“便车”如上所述,很多也不可能在本文作一一列举。但生活中搭过真正便车的人清楚地知道,当我们想去某一地时,我们绝对不会很贸然地背起行囊站在路边碰运气,指望能坐上一辆带我们到达目的地的便车。通常有经验的人在确定行程后,首先会锁定相关的人或相关的单位去询问是否有便车,得到肯定后,会继续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动身,是什么车,可以坐几个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一得到落实后,还会计算一下比较成本,当确定比较划算后,搭便车计划开始实施。因此,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实践要采用“搭便车”策略,除对上述培训市场的“便车”特性了如指掌外,还需对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目的(行程)、时间(行期)、形式(大巴还是小车)、培训对象(搭车人)以及课程内容(舒适性)等问题做出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类培训“便车”进行整合并善加利用,构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管理工作体系。基于各中小企业的情况不同及文章篇幅,笔者在本文不可能设计出一个“搭便车”具体方案,但是,在培训实践中,中小企业如果掌握以下技巧,培训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
1.“买通票”:在培训市场中,有很多培训主体所提供的跨企业联合培训是需要企业通过入会、购买年票或贵宾卡的方式来实现或享有的,这种性质的培训产品诸如上述培训“便车”中的会员方式、购买年卡、网上课堂或远程卫星课程等,这些培训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会根据培训对象、课程内容以及所聘请讲师的知名度来制定价格,但一年十几场课程下来,费用也不会超过万元,当然,这种方式一般会限定人数参加,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人员状况选购不同级别的卡来享用相对应的服务。
2.“乘大巴”:笔者曾经很荣幸的被某省中小企业管理局聘请为专为该省中小企业服务的“培训工程”的讲师,该项“培训工程”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课程内容十分系统,且聘请的讲师大多是省内政府、企业以及高校比较知名的并活跃在培训界的讲师,但是,在培训现场,我们所看到的到场培训人数并不是想象当中的那样多。一方面是企业说没钱投入做培训,而另一方面则是由政府提供的免费大巴不愿乘,这种局面的存在完全可以说明中小企业实际上对培训的认知可能还不是十分到位,因此,建议中小企业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应积极参与该类培训。
3.“套近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有上下游应服务的客户对象,这种服务对象一般说来规模都会比较大,而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其资金实力强,人员也多,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有专门的部门实施,他们在师资的聘请上非常有针对性,也具有高质量性。这种培训虽是由企业专门进行的,但十分欢迎与其关系密切的合作企业派员参与,这对于长期的合作也是必要的。因此,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对这种资源进行利用;对于不是上下游关系的大企业举办的专门培训,也有可能通过“套近乎”方式参与。这样费用自然降低下来了。
4.“练把式”:不管以上的培训方式是多么的省钱与有效,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经常利用工作时间派人出来参与培训,也是不大现实的事情。因而要有针对性地派出具复制能力的人员参与培训,要求其参加培训完毕后,将课程的内容、与他人交流的体会带回到企业,对企业内部员工实施再培训。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该人员必会认真参加培训;二是进行企业内部培训时能带来外部信息的同时也会将其工作中的体会融入课程;最重要的是此种方式可以培养内部讲师队伍,扩展培训的功能,为企业知识的传承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中小企业搭乘培训“便车”应避免的“陷阱”
中小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实践时,虽然可以搭乘各种类型的培训“便车”,但是在搭乘过程中如果不具鉴别与整合能力,也有可能会掉入到“陷阱”,化钱虽不多,但浪费时间,更会让企业失去对培训的信心。所以,以下几点是中小企业“搭便车”应避免的陷阱:
1.“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中小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实践中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不清楚,计划也未制定,因此,该培训什么、该派谁去培训、该什么时候培训、可用的费用是多少、该如何进行评估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未认清楚,因而面对培训市场中的“便车”时,可能的结果就是见车就上或手足无措,这种做法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可能是小事,重要的是本应派“A”去治病结果派去了“B”,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企业应当在认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便车”才是。
2.“表里不一”:现在不少专业培训机构都借鉴了商家们先尝后买的促销策略,在“开班”之前都会举办一些免费讲座,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旗下。这些“样品”讲座的主讲往往都是些实力派的人物,他们非常了解听众的心理,内容都说在点子上,但却是欲言又止,想听具体分析,且听下回分解――交钱去吧!但等交钱后就是敷衍了事,令企业大呼上当。避免这类“陷阱”的有效办法就是:查资料、听口碑,看效果。
3.“急于求成”: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希望培训效果能立竿见影无可厚非,但作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则应正确对培训进行定位。培训从来就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力度很弱的教育形式,因而想通过几天或更短的时间去改变一个成年人是不大现实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想通过“搭便车”方式进行员工培训的企业,更应将这种想法打消。避免此类“陷阱”的有效办法是:培训培训者(包括老板)先行。
4.“另觅高枝”:企业派员“搭便车”培训虽然化钱少,耗时长,但对于参与的人员来说,通过“旅途”与他人的交流,见识自然会多,识人自然会广,再加之派出的人员本属企业里的“能人”,因此,一不小心,被派出的人员会被其他企业“挖角”,即便是不被“挖墙角”,回到企业,也可能“春心萌动”,一有机会,便“另觅高枝”,这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避免此类“陷阱”的有效办法是:选准人并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防范这种行为的发生。
总之,中小企业员工培训要量力而行,择其善者而为之。既然每个人都知道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而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任何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经过这个坎;既然绕不过这个坎,就必须想办法过这个坎。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的资金和实力购买员工培训“专车”,但搭搭“便车”还是有可能的,就一如同样的列车,同样的方向,同样的目的地,让大企业坐包箱睡软卧,中小企业在普通车箱甚至哪怕是站着,但阳光一样灿烂,旅途一样快乐。从而使培训这个“想时求之,不想时弃之”左右为难的东西,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历程中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会学研究,2006,(1).
[责任编辑:徐国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