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对“入世”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丽徽

  经过长达15年的努力,我国已加入WTO,它所带来的对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冲击,终将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会有些什么变化,该做些什么呢?
  
  一、加入WTO给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首先,体现在体制上,同国外政策性金融相比,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无论是机制、理念还是渠道、手段都有一定距离。品牌意识薄弱,业务发展空间小,资源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等问题成为这个行业前进的阻力。如:农业政策性贷款主要投向粮棉油等大宗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一些基本功能没有体现,不良贷款占比高,信贷资产保全难度大,而国外比较成功的政策性金融大都充分利用自己因长期从事某一些经济领域内的业务活动而获得的专业知识,为自己的业务对象给政府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参与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甚至代表政府组织实施。在观念理念上,双方有着明显差距。本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具备提供全方位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条件,但这一块历来是引入市场机制最少的,最缺乏品牌意识、营销意识,很少有农业政策性金融能持续、全面系统地培育对金融品牌的影响力,往往是按常规办事,过惯了舒服日子。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政策性收购业务萎缩和业务发展的空间受限,路越走越窄,若不尽快转换机制,增强相关的市场意识,必然会吃尽苦头。因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市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粮棉库存超期及陈化库存的居高不下,就是最直接的反映。而利用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又是国外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通行做法,倘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巨大的不可替代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必将影响我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加入WTO后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这一领域,技术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市场优势。大量的国外先进金融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将会跻身中国这个大市场,而国内农业金融的市场份额将可能减少。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在农民、粮棉油流通领域、各级各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采购单位、消费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为他们提供一个及时有效的咨询、沟通、交易平台,这方面也是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国外的一大差距。
  第三,加入WTO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人才的冲击,不可小觑。据有关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开办的16万家外商企业和代办处,共吸纳了1800万人就业,其中不乏学有所长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很多就是从国有企业流失的。国外金融业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步就是要实现金融的本土化。而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步则是广纳当地人才,为其所用。因此,加入WTO后人才战是最先打响的。而凭借雄厚的资金规模、优越的工作环境及良好的发展前途,国外金融业对人才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才流动势必变得现实和频繁。而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多年来的特殊地位,农业政策性金融是行业垄断,在不断地创造着行业垄断利润,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也少有像国有企业改革那样,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上下功夫。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合理,脱离市场要求,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挖掘,严重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借助优势积极应对冲击
  
  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因而冲击也是必然的。也正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冲击的存在,市场经济才能更快地向前发展。然而有挑战必然有机遇,一味地强调冲击是不科学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在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正是我国政策性金融得以经受住冲击,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最大的优势在于本土作战,有着广阔的腹地可以依托。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金融,按照国际惯例其金融开放不可能是绝对的。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的独特的形态特性,中国加入WTO后,必然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给予农业政策性金融部门一定的政策保护,以缓解国外金融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冲击,虽然这些政策的最终走向如何还不得而知,但这将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赢得足够长的调整适应期。在这一段过渡期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加入WTO带来的各种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壮大。从当前来看,首要的是准确定位,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应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观念上、理念上进行根本的改革。充分发挥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作用,把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办成农业产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自诞生以来,以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工作中心,在遏制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被大量挤占挪用流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减轻财政压力和促进粮棉企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特殊职能。但是,这种放宽贷款条件,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对农产品简单的价格支持并不能支持农业长期发展,亟需调整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从我国国情看,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这么大,不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在广阔的农村,在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力、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的着力点应放在这些领域。从支持农产品价格转向支持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上来,围绕农业产业链,由发放管理收购贷款转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生产性、建设性贷款以及工业化贷款上来。只有真正把农业政策性金融办成服务于“三农”的产业化银行,国家赋予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希望才能逐步实现,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才能在准确的定位中发挥自身特殊的职能,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加入WTO后,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特别是要把培养造就一批政治性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立一个懂政治、懂专业、会经营管理的金融领导决策层,对本行业的有效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要对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根据需要引进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职,要“以事业发展人才,以业绩鼓舞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使每个人都能尽职尽责做好岗位工作。
  此外还要建立一套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更新日益加快,每个人都需要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不能一直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层面上。所以,培养人才不仅仅是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职工以学习为核心的适应性与创新思维。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领导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员工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构成的特点进行能力、素质的综合开发和培训,不断提高其知识结构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发挥人力资源合力,使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标和方向化为主系统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个人为单位工作不仅仅是生活需要,而且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需要。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信息的作用无处不在,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信息流明显处在基础的地位,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角度而言,信息的影响也贯穿整个过程。信息时时刻刻在积极地影响着行业的经营行为,如果农业政策性金融能够充分掌握,科学分析信息含量,就能在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系统发行信息库,运用网络化管理,建立业内信息共享的平台,并且要注意这个信息库要不断更新,建立一个动态的信息服务系统。另外,我们可以借助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给政策性金融业发展提供的良好契机,努力将自己的金融品牌推荐出去,在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的同时,也向国际社会介绍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更有效地利用国外既已成熟的建设经验,大大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余市分行)
  (责任编辑:李晓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0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