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前景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静芳 王婧婷
内容提要: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发展规模、物流服务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性差,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物流管理手段等方面亟待加强。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总结出了阻碍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就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市域物流;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76-03
一、引言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然而,随着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物流发展规模、物流服务质量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性凸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处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处于甘肃省承东启西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如果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将极大地提高周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步伐。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优势同发展障碍并存。如何使发展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改善发展中的阻碍因素,改善兰州市域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兰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最终实现以兰州市域物流发展为龙头的甘肃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优势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政策优势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周年的2010年,国务院再次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经展开,这为兰州市域物流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将逐步形成。2011年进入国家第“十二五”规划发展期间,“十二五”期间,城市带将成为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这样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消费趋向于地理区域集中的态势,这也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会有大量的资金将要或已经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项目中去,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一臂之力;另一方面西部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物流供给量和需求量发生巨大的变化。兰州市已被确定为全国32个物流中心城市之一,兰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仅有政策上的优势,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家对甘肃省给予的政策优势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甘肃省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甘肃省通过借助国家这一政策措施,经济发展兰州市域物流。以一体化的思想为契机,在兰州市域范围建设一定数量的集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多种功能的物流园区,充分考虑现代物流中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特点,以甘肃省特色药材、纺织、冶金、建材、家电及生活消费品等产品为主打产品,构建服务于西部重点省市、辐射全国的专业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兰州市与中亚、俄罗斯及东欧诸国的国际贸易。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兰州市已经被列为规定的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3个中心城市之一;在国家启动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对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给予了很大的经济支持,从而使兰州市为中心的高效、互联、快捷的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运输网正在形成,为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设施保证。
(三)兰州市自身拥有的区位优势
兰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拥有不可多得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公路交通方面,兰州东、西、南、北及西北的5条出口公路基本实现了高速化,以兰州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全省高速公路网已经初步形成,兰州对外交通状况得到了彻底改观,日行千里已成为现实,兰白、兰海、兰银、兰临等高速公路投入运营后,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围的高速大通道基本形成,公路和铁路将逐步实现多式联运;在铁路交通方面,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大铁路干线在兰州交汇,2006年,随着兰武二线开通运营,亚欧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逐渐被消除,2008年9月26日,全面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6年以后将开辟一条西北通往西南的快捷通道,这将极大促进甘肃省和西北地区其他省份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在航空运输方面,甘肃省的枢纽机场一一兰州中川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40几条,扩建后的中川机场,空港吞吐能力进一步增强,将为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助一臂之力。
(四)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物流的需求优势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而兰州市又是甘肃的交通枢纽城市,承担着主要的物流运输工作,作为大量物资的中转地和集散地,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物流领域存在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市域物流将为城市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目前,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已经开始起步,第三方物流正在全面发展。以青藏铁路线开通为例,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进出藏物资运输由原来的公路转变为铁路运输为主,物资供应基地也由成都转向了兰州,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增加;兰州市机电生产企业、石化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兰州市域范围的消费品需求在急剧增加,快速发展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对兰州市域物流配送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三、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虽然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甘肃省的物流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整体上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公路运输快速化程度不高,货运站点还没有实现网络化建设,货运站场设施不配套,专用车辆比重偏低。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等更高层次的物流运作规划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企业组织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二)物流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起步晚,在法规制定等方面还不健全,对物流企业的管理与其他的商业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同,在物流发展整体格局上,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物流活动中的仓储、运输等环节分属于商贸、铁路、公路、民航等各个管理领域,与一体化物流的思想背道而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兰州市域货运、仓储体系,目前仍然在运行,管理体制分散,无法形成物流企业管理法规、政策、利益一体化运行;在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中,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统一地配置资源,导致物流资源利用效率低。
(三)物流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兰州市物流企业有300多家,注册资金100万以上60多家,注册资金5 000万的只有少数几家,达到国际物流标准的公司还没一家。大部分的物流运输车辆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里,这种“大而全、小而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是一种分散、低效率、高耗能的物流组织形式,这与兰州市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运作的综合物流企业不无关系,从而使企业自营物流运输成为普遍现象,导致如今新建的专业化物流公司业务量少,规模效益不明显。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企业业务流程跨行业、多元化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相关社会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四)市域物流信息平台不畅通
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落后,尽管已经有一批从事于物流信息服务的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但还做不到规范运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更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对发展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因此对构建本企业的信息平台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供需双方无法对称的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整个市域物流供需信息不畅通,有需求无供给和有供给无需求的现象同时存在。
(五)物流产业服务人员不专业
物流业在兰州是一个新兴产业,传统的货运管理人员是物流产业的主要组成人员,他们虽然在知识面和管理能力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首先是传统物流企业缺少竞争意识以及市场需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思想观念落后;其次是过去主要从事简单的物资管理业务的人员,开始从事于物流服务,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低,知识结构很不全面,缺少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三是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服务规范意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规范化的物流运作规程,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四、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发展物流政策宣传力度
兰州是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线上的重要中心城市,但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引导,出台有关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对出台的政策大力宣传,区分兰州和其他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设立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重大物流项目,根据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政策;制定适合于物流企业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制度;物流企业所拥有的专业运输车辆,在征收过路费、过桥费及运管费等方面适当给予优惠;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减征所得税;兰州市应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管理体系,营造物流产业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报道,为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发展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工业、商贸、运输、仓储等部门。首先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建设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现有资源闲置,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其次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自营服务模式,鼓励生产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再次是可将原分属于各公司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整合,企业间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分部门或分公司,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积极推动市域范围的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最后是在资源整合和重组的基础上,正确引导社会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服务。
(三)科学合理规划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的建设,要注意外部环境与市场分析,要准确了解开发机会和市场威胁、物流需求量和物流服务能力、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外部环境与市场分析是建设物流园区的基础和前提,物流园区战略定位、运作管理模式与发展目标是建设的核心;物流园区开发策略、招商策略、项目布局和建设规模是建设的重点。把兰州市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首先要着眼于国家实施的新能源和区域发展策略,构筑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的现代化物流服务枢纽;其次要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打造带动力强、辐射力大、特色鲜明的物流企业集聚区域;最后应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准确认识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功能定位,定量分析新建物流园区周边企业的聚集度、物流服务需求量等,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兰州市域物流产业真正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改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
按照兰州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和构建仓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势在必行,把新建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重组、挖潜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和代价,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改善兰州市域物流陈旧落后的仓储设施势在必行,一方面是普通货场、低档通用仓库数量较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库、调温库等专业仓库数量少,另一方面是各类仓储设施数量结构不合理,这些都需要在仓储设施质量和数量上进行调整,统筹考虑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信息平台的建立是物流经济有序运行的保证,相关部门应向物流企业积极进行物流信息技术推广,逐步构建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以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五)加强物流企业监管力度
政府应建立物流行业管理机构,制定物流企业有序竞争的法律法规,以发展“大物流”的思想,加强对兰州市域物流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促使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分工,逐步废除不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规范各种运输方式的物流运行标准,完善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应倡导设置综合物流信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对各经济区进行全局的协调调度,为发展现代化物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制环境,起到沟通企业、督促行业自律的作用,进而促进兰州市域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培养物流服务专业人才
兰州市域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物流、商流、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发挥兰州物流“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专业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流的物流专业人才,为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一方面,要动员物流企业积极加强对本企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依靠物流协会、高校等机构开展统一的物流政策宣传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尤其要加强物流企业、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现代物流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黑暗大陆”及“第三利润的源泉”,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体制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政府应该在兰州市域物流的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现代物流的要素出发,进行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培育和发展龙头物流企业;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应借助兰州市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做大做强自身企业,健全物流服务功能,实现网络化运营。兰州市应当把握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取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取长补短,结合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争取把兰州市建设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努力把兰州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区域性物流枢纽。
参考文献:
[1]赵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杨海福,发展现代物流的新思考[N],经济日报,2010―07―03
[3]周莉,西部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国务院,国发[2009]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R]
[5]董华,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
[作者简介]张静芳(1971- ),女,硕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于物流管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王婧婷,女,(1990-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系大学三年级在读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0―12―08
责编:董积生;校对:正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