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预见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技术预见的理念不仅对一国与一个地区的科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微观的科研活动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并且还对微观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活动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阐述技术预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组织管理与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讨论了技术预见对科研质量施加影响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以技术预见为导向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基本要求及概念模型。
关键词:技术预见;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组织改进
技术预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技术预见的理念不仅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科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还对微观的科研活动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技术预见的理念为导向,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以科研质量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改进研究机构的科研质量提供积极帮助。
1 技术预见的相关研究述评
20世纪70年代。日本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活动,此后,技术预见得到了发达国家和一批发展中国家的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更是掀起了一股对技术预见研究与实践的浪潮,技术预见在世界主要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1]。那么,什么是技术预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技界对技术预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有: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Martin)认为,“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就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技术群”[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所下的定义为:“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3];亚太经合组织(APEC)定义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探索的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4];浦根祥等认为,技术预见可概括为,“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技术预见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在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推进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
依据上述对技术预见的相关定义与参考文献[6]、[8]对技术预见的相关论述,结合作者在科研质量领域的多年研究经历,作者认为,技术预见除了具备上述定义所描述的特征外,至少还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技术预见对象可以是宏观层面的(全球性的或国家的),中观层面的(地区的);②导向性,技术预见结果对全球、一国、一个区域的长期的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③系统性,任何技术预见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科技、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素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技术预见专家、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等方面的共同参与;④客观性,技术预见的目标、过程与结果必须符合并能反映出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客观需求;⑤科学性,从科学预见的体系要素、方法选择、过程以及结果等角度看,技术预见本身就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
2 技术预见与研究机构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体系和产品的特性满足顾客与相关方要求的程度;科学研究质量内涵可以从科研过程、科研体系和科研产品的特性以及科研顾客和科研相关方的要求等角度进行详细的描述:衡量一项科研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其对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领域的理论或现实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评判一个科研活动质量水平的标准在于科研顾客与科研相关方的要求的满足程度[9―10]。而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科研质量水平最终是由微观的研究机构的科研质量水平所决定。
影响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研究机构的科研过程与科研变量。研究机构的科研过程主要包括:①科研质量的形成过程,其涵盖了研究机构科研质量实现过程中属于研究机构内部的所有科研过程,这些过程主要包括科研需求识别、科研设计、科研实施、阶段科研成果形成、内部评价、提供科研产品以及科研内部反馈等环节与过程;②科研质量的外部反馈环节,这些反馈环节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外部的科研产品推广与转化、外部科研质量评价以及科研需求的产生等环节。研究机构的科研变量主要包括:①内部科研变量,由研究机构的科研规划与战略、科技资源配备、科研政策与科研制度以及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等变量组成,这些变量对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形成过程起到决定性的制约作用;②外部科研变量,由宏观与中观层面的科技发展规划与战略、科技资源配置状况、科研评价制度、科技政策与体制、科技与学术交流环境等变量组成,这些变量对研究机构科研过程质量的制约作用受到研究机构内部科研变量的转化后才产生效果[10]。
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技术预见。主要通过影响与改变研究机构的科研过程的外部反馈环节、外部科研变量与内部科研变量对研究机构科研质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间接性的;而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优化,主要通过改变研究机构的内部科研变量与科研质量的形成过程而直接产生影响。图1简要地描述了各层次技术预见活动对研究机构科研质量影响的逻辑关系。
3 以技术预见为导向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组织改进活动的基本要求
3.1 建立与技术预见相适应的质量目标体系
依据宏观与中观的技术预见,结合研究机构的具体情况,研究机构以此来优化研究领域,制定科研规划与战略。研究机构研究领域的优化不仅对制定其科研规划与战略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还为研究机构建立科研质量目标体系提供有效支持。此外,研究机构在建立与宏观和中观的技术预见相适应的科研质量目标体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和顾客的需要和期望、研究机构的现状、战略、员工的基本状况;研究机构所建立的质量目标体系,一方面需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沟通管道必须为下属部门和员工所了解,另一方面也应将研究机构的目标层层分解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进而形成一个各层次目标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目标体系。
3.2 加强以技术预见理念为导向的研究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
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对于研究机构创造与质量改进相适应的组织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以技术预见为导向的研究机构组织文化建设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以持续改进的
为中心,来培养全员持续改进的意识,并对组织的方针政策和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质量改进的角度看,研究机构的组织文化建设其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质量观。这种科研质量观的树立,一是需要通过研究机构完善其制度环境(如:培训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科研政策等),以激励科研员工积极参与到研究机构的质量改进活动之中,鼓励研究机构员工运用质量改进的方法和原理;二是需要运用TQM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岗位工作对科研员工进行培训,以便于研究机构营造一种利于质量改进的氛围:三是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研究机构的内外科研顾客的需要和期望、管理者的设想和要求、科研员工的要求以及各种信息能顺畅、准确和及时地进行传递和反馈。
3.3 建立与完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研究机构科研质量活动的实施效果,是研究机构科研质量改进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建立研究机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从组织改进的角度看,研究机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研究机构的组织效率、组织性能与组织行为。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设定时,不仅需要符合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目标体系的基本要求,还需要特别关注这些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与可测量性:在评价方法选择时,需要特别关注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可操作性、适用性。
3.4 使研究机构科研质量改进过程成为一个受控过程
研究机构组织质量改进的有效实施,需要使其实施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系统的受控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将研究机构组织改进目标展开并且层层分解到部门甚至岗位或科研员工;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把目标反映到需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项目之中,改进计划应包括研究机构组织质量改进的总体计划和与之相协调的各层次的改进计划;运用QC小组运作的基本原理,成立多种形式的质量改进小组,使质量改进活动能够有组织地开展,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这些小组既可以是部门内的、也可以是跨部门、交叉职能的;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改进过程质量的活动:注意适时地开展检查和评定,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对改进的结果做出评价;巩固改进的成果,开始新的改进过程。
4 基于技术预见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模型
依据上文对技术预见、研究机构质量组织改进和聊寿松对组织改进的三条途径(质量和效率管理改进、科研组织性能改进、科研组织行为改进)[11]等方面论述,结合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特点,作者认为,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应该由组织系统、组织行为和组织性能等角度作为切入点。可见,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模型的设计,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①以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为导向,以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结果作为优化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的基础:②由研究机构最高领导者对质量改进活动做出承诺,并直接推动;③要求研究机构的全体人员都积极参与;④强调激励制度与研究机构组织文化的作用,充分调动研究机构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⑤重视对研究机构组织员工的培训,使其符合质量改进的要求;⑥建立改进小组,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改进活动。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模型见图2。
研究机构依据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技术预见优化自身的研究领域,是研究机构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设想的制定依据,也是研究机构制定质量改进目标的前提。在外部环境分析和明确质量改进目标之后,研究机构需要对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将作为质量改进计划的制定依据。研究机构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需要系统地考虑组织效率、组织行为和组织性能,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改进研究机构质量的某些要素。
研究机构开展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主要在上游组织、输入、过程、输出和下游组织等方面进行实施。上游组织是研究机构科研的内外供方:输入指研究机构对科研要素资源的投入;研究机构组织系统接受输入并进行增值转化,在转化过程实现组织效率、组织性能和组织行为等方面改进:经过组织增值转化形成的输出包括科研产品、科研服务和科研信息等地输出:下游组织是指内部或外部的顾客,输出作用于下游组织从而产生结果,如,科研顾客满意、研究机构竞争力的提高等。对研究机构实施组织改进后,同样需要在上游组织、输入、过程、输出和下游组织等五个方面进行测量、分析和鉴定,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改进效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来评价研究机构的发展战略、内外环境要素、改进计划和改进活动。评价后的改进经验可转变成控制措施,以巩固研究机构科研质量改进成果,进而推动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基于技术预见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模型中,研究机构是一个具有各种反馈环节的开放系统,通过质量改进计划、测量分析和评价、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循环活动,推动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持续改进。
5 几点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预见在具有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与最优化配置等基本特征外,至少还蕴涵层次性、导向性、系统性、客观性与科学性等特征: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技术预见,主要通过影响与改变研究机构的科研过程的外部反馈环节、外部科研变量与内部科研变量对研究机构科研质量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间接性的:而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优化,主要通过对改变研究机构的内部科研变量与科研质量形成过程而直接产生影响。开展以技术预见为导向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组织改进活动,需要建立与技术预见相适应的质量目标体系,加强建设以技术预见理念为导向的研究机构的组织文化,建立与完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以使研究机构科研质量改进过程成为一个受控过程。基于技术预见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组织改进系统是一个具有各种反馈环节的开放系统,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系统的优化与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孙绍荣,刘继云.上海市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z1):101―105.
[2]杨耀武.论科学技术学的建构及技术预见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5):597―600.
[3]陈刚,李兆友,从技术预见到创新预见[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6(5):7―8.
[4]孙中峰,崔志明,浦根祥,等.社会技术预见的特点和内涵初探――从20世纪90年代生物技术相关事件谈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73―76.
[5]浦根祥,孙中峰,万劲波.技术预见的定义及其与技术预测的关系[J].科技导报(北京),2002(7):15―17.
[6]崔志明,万劲波,孙中峰,等.技术预见的主体、基本原则及活动类型[J].技术导报2003(6):32―35,14.
[7] Martin,B.and Johnston,R.,“Technology Foresight forWiring up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Techno-logical Science and and Social Change,1999(60):7―54.
[8]Georghiou,L.,The UK Technology Foresight Programme,Futures,1996,8(4):359―377.
[9]周文泳,等.论科学研究的质量改进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5(6):54―57.
[10]周文泳,等.论科学研究过程的质量改进[J].科学学研究,2006(4):492―496.
[11]聊寿松.质量改进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1).
基金项目:上海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ZR14160;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66905003。
作者简介:周文泳,博士,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科技管理、质量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5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