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扩大内需”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十年前和十年后,两次扩大内需,第一次是以“总量扩张”为主旋律;第二次则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基调――
  
  十年前,我们第一次扩大内需,是因为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出口受阻,再加上1998年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并且我们遭遇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许多工业产品积压、卖不出去。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第二次扩大内需,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出口受阻,2008年中国先后遭遇了最严重的雪灾和震灾,并且出现了十年后的第二次“生产相对过剩”。近几年,一直过度扩张、超速增长的钢铁、煤炭、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开始出现供给过剩,积压、限产、降价成为一道“风景线”。
  
  因此,有媒体和评论人士认为:我们正在重复十年前的“故事”,并误认为今天的“扩大内需”与十年前的“扩大内需”完全相似,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十年前的“扩大内需”是以“总量扩张”为主旋律的,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扩大内需”则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基调的。
  十年前后,GDP增长率的“基数”正在发生“质变”。
  
  十年前,中国GDP只有7.9万亿元人民币。十年后的今天,中国GDP将接近28万亿元人民币,是十年前的3倍多,也就是说,“GDP增长率”的基数已经快速扩张,目前“扩大内需”要想重现10%以上的GDP增长率,难度将会进一步增大。十年前,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79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十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代表着28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
  
  十年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过度扩张已走到“尽头”。
  
  十年前,中国钢铁产量为1.15亿吨。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钢铁产量突破5亿吨,是十年前的4倍多。目前,中国钢铁总产量已相当于世界前十大钢铁生产国的总产量之和,同时分别是美国和日本钢铁总产量的5倍。也就是说,单纯依赖“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驱动的GDP高增长,可能已经走到尽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不可避免、不能推迟。
  
  十年前后,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命运”已发生重大转折。
  
  十年前,中国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高达40%左右,这一特殊背景为十年前的“扩大内需”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从1998年开始,改制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旋律”。于是,中国股市成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主战场,通过IPO,大量的民营资金(包括股民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随着大型国有企业不断改制上市,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大量上市,如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石化、水泥、建材、造纸等大型国有企业纷纷上市,并最终激活了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代表的经济扩张,GDP高速增长,以致带来了2003~2007年GDP持续5年的两位数高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外延型、纯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其内核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获得巨额资金支持,并重新激活国企优势(资源垄断与行业垄断),最终才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超速增长。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已经全部改制上市,经过近十年高速扩张,中国经济却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模式”的巨大瓶颈,过去依靠纯粹的高速扩张所换来的国有企业的巨额利润和银行可控的不良贷款率,将来再依靠什么来支撑呢?更何况,我们又遇上了大量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破产的重大压力,这便是本轮“扩大内需”不同于十年前“扩大内需”的又一个重大因素。
  
  十年前,中国告别“短缺经济”,十年后,中国必将走向“均衡发展”。
  
  十年前,我们刚刚走出“短缺经济”,因此,GDP仍有巨大扩张空间和惯性。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1997年7月,官方宣布:中国正式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一个全新的“买方市场”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笼罩,同时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经过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扩张,十年后的今天,物质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了,商品供给更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单一的“温饱”满足。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与效率、治污与环保、物价与就业、收入与财富等重大问题。然而,城市工业的十年高速扩张,城市越变越大,楼房越盖越高,而农村却依然十分落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东中西部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十年前,我们向往尽快结束“短缺经济”的痛苦;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在期盼着中国经济尽快走向均衡发展。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以及东中西部均衡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已成为新趋势、新时尚,让国民共享GDP增长的经济成果,已完全达成全社会一致的共识。
  
  十年前,中国CPI与PPI呈负增长,十年后的今天则不然。
  
  十年前,CPI与PPI开始低位运行,甚至出现了连续负增长,这是当时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的最重要表现。1998~2002年,中国各年CPI涨幅分别为-0.8%、-1.4%、0.4%、0.7%、-0.8%;同期各年PPI涨幅分别为-4.1%、-2.4%、2.8%、-1.3%、-2.2%。
  十年后的今天,CPI与PPI已经创出十年来的最高纪录。2008年前10个月的CPI与PPI涨幅分别高达6.7%和8.2%,物价仍属高位运行。如果我们现在凭此断定什么“通货紧缩”,那就糟糕了。
  事实上,在物价负增长情况下的“扩大内需”,与物价高企基础上的“扩大内需”相比,当然会有很大区别,目前扩大内需是否仍要防止物价反弹,这主要取决于此次结构性经济调整能否产生实质性效果。
  
  十年前“扩大内需”可以无所谓“总量扩张”或“结构调整”,但十年后的今天,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治污环保,已经迫在眉睫、不得拖延。因此,“危”就是“机”,“危机”也是“机遇”。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8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