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连市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大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础雄厚
  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油化工、现代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电子信息和软件“9大产业”在大连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2004年,“四大”产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8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45%。其中,石化工业完成产值660.45亿元,同比增长37.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7%;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完成产值615.6亿元,同比增长31.0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5%;船舶制造工业完成产值86.2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电子信息产品工业完成产值221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95%。
  1、石油化工产业举足轻重。石化产业是大连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全市现有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约400家,大宗成品油、基本原料化工及精细化工是大连石油化学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连已经形成的我国重要的石油炼制、油品物流及出口基地,正在规划布局、筹备建设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大石化”2000万吨炼油、“西太平洋”150万吨加氢裂化扩能改造、双岛湾100万吨乙烯、大化50万吨QTA、齐化6万吨聚碳酸酯、国家石油储备大连基地等重大石化产业项目,都将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提供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
  2、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异军突起。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1%,外资企业占74%,民营企业占15%,基本形成以数字视听、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车(船)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器件、医疗电子、模具和精密加工等8大类产品为龙头的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大连是国内重要的数字化视听产品的生产、出口基地。录像机关键件、DVD机芯、整机、汽车音响、彩枪金属零部件、精密轴都是全国第一。高清晰度彩电、激光打印机等位于全国前列。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被国家批准为中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1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软件园建立和正在建立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客户服务等面向亚洲的信息服务中心。
  3、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明显。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50多户,主要生产机车、起重设备、冶炼轧制设备、金切设备、电机、轴承、制冷设备等12大类3万余种产品。大连市具有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装备工业总体规模在东北地区处于前列。交通装备运输制造业产品在全国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内燃机车占全国的50%,新开发的电力牵引机车、城市快轨车辆已经投入市场。大机床的组合机床和自动线全国第一;大连叉车厂10―45吨的叉车占全国市场的44%;瓦房店轴承厂是国内最大的轴承厂,主要轴承产品占国内近1/3的市场;冰山集团的工业制冷设备和中央空调成套设备居全国第一;大重大起的物料堆放机械和起重设备位居国内前列。
  4、船舶制造产业形成规模。大连的造船历史悠久,素有中国船舶工业“半壁江山”之称。目前,全市已经形成包括科研设计、生产总装、配套、修理在内的船舶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两大船厂”和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大连船用阀门厂三大配套骨干企业为支柱,以地方120家船舶配套厂、37家修船厂、15家船舶物流配送中心相依托的船舶企业群体。大连新船重工是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也是国内造船企业中唯一进入国际造船企业前30强的企业,目前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船厂”。大连新船重工与大连造船重工所构成的船舶制造产业规模位于国内各大城市前列。被誉为“修船航母”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总部落户大连,将会带动大连修造船行业快速发展。
  (二)有利条件
  目前,大连在东北地区进行比较,培育产业集群具有以下7个有利条件:
  1、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目前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境外公司和金融机构设立常驻机构集中的5个城市之一,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开放度最高、对外贸易量和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国际性开放城市。世界跨国公司已在大连建立12家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7家物流中心、5家地区总部。国外友好城市、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已经发展为17个国家的24个城市。全市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007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9家。
  2、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大连港与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22条,航线数量、航通城市、航班班次位居全国第四。2004年,大连保税区和大连港实现了区港联动,并经中国政府验收合格,大大加快了进出港的通关速度。
  3、大连的科技和人才实力比较雄厚。拥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两院院士22人,科技人员25万人,高等院校2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7所。技术力量资源丰富,产业工人素质较高。
  4、大连是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外汇结算中心和期货交易中心。拥有分行级以上中外金融机构57家,外资金融机构21家。8家外资银行和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大连营业,其中有6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3家开办全面外汇业务;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交易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又被国家批准增加玉米期货品种。
  5、大连的信息服务网络先进发达。既是中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城市,通信网络装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是世界跨国公司对亚洲的信息服务中心和对东北的配送中心,现有22家世界500强IT企业在大连软件园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以及客户服务等面向亚洲的服务中心。HP全球呼叫中心选址大连并且正式开通,面向东北亚地区使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日语和韩语提供支持服务。
  6、大连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力持续攀升。进入新世纪5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3.8%的速度递增。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是5年来速度增长最快的一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中大连市名列第七位,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同时荣获“市民满意奖”,标志着大连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7、大连还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0°左右,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已经成为全国的“环保模范城”。 2000年,大连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称号;2001年,大连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环境“全球500佳”;2003年,大连被中国科技部列为“国家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城市”。同时,大连通过建设服务型机关和学习型城市,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市民素质,强化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社会,已经连续4年获得中国畅通工程评比第一名,并且正在普遍开展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活动,为适合国内外企业家营造了生活舒适、出行方便、亲商富商、和谐安全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问题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在历史上主要是依靠政府促成,可以概括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早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直接投资企业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二是近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产业政策引导建立起来的“工业园区”。两者由于都是主要依靠政府“一只手”促成,容易对产业集群的“自发性、开放性、特色性、关联性”进行限制而出现弊端,前者因为国有企业体制性约束,运行效率偏低;后者因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长期拖累大连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历史沉重包袱,就是老工业基地造就企业的“大而全”和“小而全”。
  1、产业链条脱节。八大产业集群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上下游和前后向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相互的带动与支持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也是孤军作战,大都各自处在终端产品生产环节,尚未形成一条密切联系的完整产业链条,尤其是表现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增值率较高环节薄弱。
  2、配套能力偏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枝少叶”,没有形成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上的配套体系,核心企业与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没有链接成为共生共荣的产业集群关系。
  3、协作理念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依然存在,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朝着“全能型”方向发展,都想唱主角,不愿当配角,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默契。大型企业喜欢贪大求全,追求自我配套,不善于利用本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中小企业喜欢“单打独斗”,企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4、地区特色不足。大连至今没有成为哪一个特色产业的代名词,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主要问题是具有大连特色的产品档次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截至目前,全市仅有大化集团的工联牌纯碱、大连润滑油厂的七星牌润滑油、大杨集团的创世牌男西服套装和大连机床集团的DMTG牌数控机床4个“中国名牌”,虽然居于全省第二位,但却不足全国的1%。
  5、支持体系欠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土地使用、人才引进、银行贷款、信息服务、行业协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等服务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二、大连市产业集群培育对策建议
  
  (一)搞好总体规划,在更大区域范围的衔接、沟通和融合
  大连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三大区域的交汇处,由于都是基于“老工业基地”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在产业上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在产品上具有趋同性和雷同性,因此,消除地区分割和区划限制,避免单打独斗和你争我夺,尽快形成区域密切合作的经济统一体,必将成为三大经济圈各大城市的必然选择。应当积极主动地把大连发展石化、船舶、机车及交通运输装备、通用机械及基础部件、重型装备、汽车及发动机等零部件、电子信息和软件制造、精品钢材等“八大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在三大经济圈内进行衔接、沟通和融合,争取早日构建密切协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联动发展的区域格局。
  (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差异优势
  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创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因此,大连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大连制造”和“大连创造”著名商标,加强地区品牌建设。一是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产品技术标准,提高地方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塑造和提升“大连制造”和“大连创造”形象。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组织名牌行业展会等多种途径,向国内外积极推介大连的产业集群,逐步打响大连的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三是发挥产业集群内部现有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势,将单个企业品牌发展同区域行业品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区域行业品牌和推进产业集群提供发展动力。四是加大对能够促进大连产业集群发展而创造的著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奖励力度,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创新品牌、创造品牌、创立品牌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建立健全强化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
  逐步加大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系统比重,由政府主导建立面向所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全面推广的公共机构,主要是采取市财力资金补助办法,加快组织建设一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进行共性技术攻关,将具有重要及长远市场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完整的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引进的先进技术,为产业化规模生产提供成套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并能不断地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进行工程化的辐射推广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将政府引入的创新资源直接投放到最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增强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使之尽快成为产业集群创新技术和壮大经济的生长点,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整体效应和资源共享,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增强技术创新活力和扩散技术创新成果。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与外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关联产业加快技术进步。
  (四)增强开发载体,引进国际优势产业的吸纳能力
  在继续增强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等三大对外开放先导区的吸纳能力,加快提高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双岛湾石化工业园区、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和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等“四大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的同时,开发建设瓦房店工业园区、营城子工业园区、旅顺经济开发区、海湾工业园区、花园口工业园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园区等6个重点工业园区,围绕着船舶修造、重大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产业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配套产业园区。按照构建产业集群的现代工业发展思路,优先吸引与“八大产业集群”关联的龙头企业进驻,积极承接国内外优势产业转移,并且围绕着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整合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条,实行集中布局,努力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上,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放在大连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内,让引进的外资能够弥补大连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原本存在的一大空白,从而辐射、影响和带动关联的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靠拢,增强产业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
  (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就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历史上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结构性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在短期内可能影响不会太大,长期发展下去难免潜伏危机。现在培育的“八大产业集群”多是重化工业,将来势必带动重化工业加快发展,进而对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产生更大影响。比如,石化工业已经在大连工业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鼎足而立,举足轻重,可以说是大连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由于石化工业在大连发展需要依赖大量原油进口,容易受到国际形势波荡、世界经济波及和原油价格波动的严重影响,一旦石化工业“脉络”不通,就会导致大连经济摇摆。
  所以,大连应当充分考虑未来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制约,在培育“八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坚持“重点突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发展均衡”的原则,在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上逐步加大与产业集群关联的第三产业比重,以推进金融、会展、物流、信息、软件、文化、教育、卫生、科研、运输和仓储等产业快速发展为重点,把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样,既能与产业集群形成互动发展格局,也能使大连经济基础保持相对稳定。在第二产业内部,也应逐步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构成比例,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开发新产品为重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建材和家具等产业,尤其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在第一产业内部,应当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地抓住水产、畜牧、蔬菜、水果、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将触角伸向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把“大连海鲜”、“大连水果”和“大连花卉”等品牌打造光亮。同时,还应就地挖掘和合理利用广阔的海洋资源、丰富的地产资源、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的工艺资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把大杨的服装、瓦窝的轴承、双塔的石材、永宁的炉排、老虎屯的水泥、复州城的水泵、华丰的家具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扶持培育已占全国市场70%的瓦房店辣根、号称“东方蚬子库”的庄河蚬子、崭露头角的普兰店大雪纯生啤酒等特色产品,尽快形成特色产业和地方品牌,继续扩大和提高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作者为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主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