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小管家亟待新“财权”治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方面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一方面却是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一方面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地方政府的债台越堆越高。两者之间的反差,恰恰显示了当前中国财政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8万亿!这一数字,可能是2010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额。这也意味着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
  这是根据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做出的预测。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54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的8362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8%。“下半年保证10%的增速应该没问题。”国税总局一位官员表示。
  对比眼下全球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相继出现1%左右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局面,中国高达两位数的财政收入增速,无疑彰显了中国实力。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经济体里,地方政府却过着债台高筑的日子。
  银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而近日国家审计署也发布报告指出,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偿债能力不足。
  “这种反差显然很不正常。”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资深顾问周春兵直言。
  数字背后传递出“中国式”财富分配的矛盾。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虽然前进了一大步,但并没有解决“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从1993年的22%升到2007年的54.1%,而在事权方面,中央与地方事权比为30∶70,倒挂现象严重。
  “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直接导致地方政府收入在减少,支出却在增加。
  包括财政部财科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等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均指出,当年的“分税制”改革留下的后遗症,地方税收比例过低酿成债务风险继续膨胀。
  赵全厚指出,从中西部地区看,靠25%的税收应付日常开销就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公共与民生建设了。
  而在危机后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中央政府只承担其中的1.18万亿元,其他将近3万亿元要靠地方政府承担。分析者指出,这也是2009年地方债务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筹措配套资金,争项目、争资金、跑贷款、忙举债几乎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之举。
  如今,疯狂借贷的好日子恐怕也难以延续了。中央已经多次对地方政府高负债问题发出了警告。
  “在‘钱’的问题上,中央与地方已经出现了较大分歧。”民间智库安邦集团副总经理、安邦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贺军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我们在做调研的时候,一些地方官员抱怨,去年中央打强心剂,全国一起保增长;等到地方项目被呼煽起来,今年增长不愁了,中央又改成调控,首先砍的就是地方融资渠道。”
  “项目信贷融资被堵死,地方政府今后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如何找到接续资金。”贺军表示。
  周春兵担忧,在地方政府赖以生存的“土地财政收入”无以为继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央与地方的在“财权”问题上的矛盾可能会被进一步激化。中央在楼市调控中,必然会触动地方利益。而以前之所以矛盾和冲突不大,正是由于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丰厚,尚可维持,但现在这一条件已经不再成立。
  在此背景下,有部分人士建议,对于确实应该由政府承担建设责任的公益性社会类项目,应该通过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资和中央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安排项目资金。
  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富中央,穷地方”的问题,专家们认为,“财权”改革应尽早启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建议,应完善中国财税体制,平衡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降低地方政府对外融资的依赖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