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媛雯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寻求我省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使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这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福建省;低碳经济;思路与对策
一、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密切
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也在大幅增长。近二十年来,我省能源消费呈现出冲高回落的弹性趋势。在“八五”和“九五”期间,由于产业结构仍以低能耗的产业结构为主,我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进入“十五”后,随着机械、石化、电子作为主导产业和实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大型火电项目的投产使万元GDP能耗不断上升;“十一五”期间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与力度的加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耗能产品出口受限,能源消费强度有所减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和不断增长的能源客观需求,这种现象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
2.能源供求矛盾突出,能源结构优化进展缓慢
近几年来,虽然原煤产量、火电、成品油供应、生物质能发电、水电、风能等能源供应总量不断增加,但能源生产仍远跟不上能源需求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不仅使能源供求矛盾进一步突显,而且造成我省对调入能源的依存程度越来越大。为解决能源问题,我省十分重视能源建设,“十一五”期间随着一系列新能源项目全面付诸实施,我省能源供给逐步向低碳、高效、绿色方向迈进,但可再生能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缓解能源供给压力的效果还不明显。目前我省能源供应结构还未得到实质的改善,2009年煤炭消费比重为67.6%,煤炭消费仍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占较大比重
我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这种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羁绊。“十五”以来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重工业化的趋势。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7%,但工业能源终端消费6059.65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67.7%,其中高耗能六大行业,如火电、建材、石化、冶金、化工、造纸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3%,而能源消耗总量却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1%。这几个重点耗能行业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中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加剧能源消耗度的上升,决定了福建能源消费延续居高不下的局面。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及工业重化趋势,造成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性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4.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措施有待加强和完善
一方面我省小火电、小水泥、小煤窑等企业由于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这些小企业是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之一,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淘汰落后产能存在一定的压力。此外政府在推进节能降耗的财政性资金投入方面的预算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政策研究、标准编制、信息传播、能力建设等这样公益性非常强的基础工作支持不够,节能专项资金在资金的规模、配置、管理等问题上落实不到位,致使这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另外实行税收调节、加强金融扶持、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性措施尚未形成。
二、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关键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转变。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形态。
1.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
(1)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引导企业从节约成本的目的出发,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理念。一方面,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争取把我省的基础产业做“粗”,产业链做“长”,把初级能源“吃干榨净”,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新能源的路子。
(2)要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充分利用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加快建设宁德核电与福清核电,优化我省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沼气、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适当控制火力发电。电力上网条件应从“竞价上网”向“竞耗上网”转变。
2.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一是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作为主攻重点。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等资金支持,用好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培育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通过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要调整高耗能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通过严格项目审批,利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提高高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主要的高耗能行业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3.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综合运用财税、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我省电力、钢铁、水泥、造纸、铁合金等13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整顿,确保落后产能在规定时间内淘汰。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指标约束。对淘汰落后产能实行问责制,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强环保监测和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二是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经济模式,完善可再生资
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
4.突破技术、融资、政策瓶颈,坚定低碳发展之路
应对当前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技术创新是核心,融资创新是手段,制度创新是保证。
(1)着力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低碳经济发展最终要有低碳产业技术来推动,一方面我们要研究提出我省低碳技术发展的蓝图,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平台,集中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规模市场的需求支持和生产企业的资金、技术联合的内部力量和外部技术引进,逐步形成官产学研资于一体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应用机制;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台海优势,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标准管理,使我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突破融资瓶颈,实现低碳经济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新技术的低碳产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新兴领域,要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机制,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次创新的大胆尝试,都要经历成长的阵痛,需要资金的注入,只有拥有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才可以增强新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推动技术创新,蓬勃低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广阔前景也为金融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难得的机遇。银行必须不断优化,打造适合低碳金融市场的信贷评审标准和风险管理体系。
(3)政策支持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由于低碳经济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产生的效益可能全球化,所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所需经费应纳入我省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一方面要研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资金来源,多样化渠道融资,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直接融资和其它融资的方式,进一步分担低碳产业的金融风险。
5.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碳汇经济。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强、最稳固,其成本远远低于工业减排。同时还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福建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我省发展森林碳汇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碳汇资源的保护和监测计量;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申请绿色碳基金发展林业碳汇项目,进一步扩大我省林业碳汇总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3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