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琳 姜 毅
摘要:在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思考
《会计法》要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只是关于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一个总体思路和框架,在具体的提法、细节的补充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旨在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如何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有效实施切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内部控制从演变与发展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其中内部整体框架阶段理论可进一步细分为五要素内部控制阶段和八要素内部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是基于两点:第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的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第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谓曲折漫长,自1987年的Treadway报告和1988年9个审计准则公告发布后,COSO对内部控制问题又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于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该报告是国际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他们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的影响,为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的过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部控制五要素。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出炉。该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内部控制的领域,规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大要素。这就是内部控制八要素。由于五要素内部控制研究的比较多,相对成熟、稳定,我国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不过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的实质。
二、目前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落后,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当前各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多数停留在表层上,不去真正的去落实实施,往往造成“说一套,做一套,制度放空炮”的现象,一旦在内部控制上出现问题,都相互推诿,推脱责任。
2.实际工作中缺乏岗位轮换制,缺乏完善的岗位交接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实施产生漏洞。
由于诸多因素存在,无论制度多么完善,某些岗位难免会存在漏洞,职工工作时间长了会比较熟悉产生漏洞的地方,实施舞弊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某些岗位缺乏完善的交接手续,更为产生不法行为埋下隐患。
3.缺乏有效的监督落实措施,难以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落到实处。
无论单位制定了多么完善、多么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责任制,签署岗位责任协议。
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签署岗位责任协议,这样既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在各个环节上做到有章可循,还可以在出现纰漏的环节上,明确职责,追究相关岗位责任人的职责,防止遇事推诿。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责权分明,有利于保障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实施。
2.关键岗位建立轮岗制度或带薪休假制度,建立明确的工作交接制度,设立AB岗。
通过建立轮岗制度或者带薪休假制度,其他人可以接手该岗位从而发现前任是否存在舞弊行为,这将降低从事该岗位的人员产生实施舞弊念头的可能性。此外,建立明确的工作交接制度,以分清职责,建议设立AB岗。所谓AB岗是一种岗位代理制度,A岗承担主要责任,A岗因事离岗由B岗代行职责。岗位工作人员因开会、出差、请假或其他原因一天以上无法到岗的,应做好交接手续,其职责自动由B岗人员代行。顶岗人员应认真履行替代岗位职责,按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业务。这是为的防止某个岗位工作人员出羞或请假后,工作交接带有随意性,给他人实施舞弊提供机会。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内部控制监管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无论内部控制程序多么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落实将降低其效力。内部审计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单位在制定监督检查机制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对重要的经济活动实行审计介入程序,以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的落实。此外还要激励内部组织和全体人员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反馈不正当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以加大内控监管的层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6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