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东城的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方忠

  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功能的强化,以及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的能级提升,首都核心区的高端引领地位更为突出。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新东城,立足新的阶段变化,为适应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高标准要求,启动了《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谋划了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了“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发展定位。
  面向未来,谋划今天。寻找促进区域经济升级转型的新动力,厘清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成为时下新东城的最显性话题。站在新起点,新东城正在掀开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新一页。
  
  区划调整的新机遇
  
  众所周知,首都行政区划调整,有效整合了各种资源,减少了不同地区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对于东城区而言,区划调整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南北联动,进一步放大并强化原东城和原崇文两区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聚合各方要素,促进旧城风貌整体保护,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为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依托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东城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始终位于全市前列。
  总面积41.84平方公里的新东城,每一寸土地都产生着巨大的“钻石”效应: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各项重要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行政区划调整,为新东城在更大的空间内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例如,区划调整后,以东单商圈为中心,向北可延伸至雍和宫,向南则连通至崇文门外、红桥商圈,新东城将形成穿越中心城南北的重要商脉。
  更重要的是,新东城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是最能集中体现“首都文化”特质的城区,中心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一故宫、天坛都位于新东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文脉”纵贯全区,这更加凸显了东城区在首都打造“文化之都”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新东城还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以及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贯穿全区,辖区内坐落的北京站、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地和集散地。
  在国内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节点的“十二五”时期,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将进一步增强面向世界的服务功能,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交往与合作,更加需要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作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为东城区的文化核心地位强化和作用的发挥,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时机。
  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始终领跑的东城区在聚集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高端资源、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两新四化”发展战略
  
  根据未来20年战略规划,未来的东城区将成为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区、国际知名商业中心、北京高端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和宜居宜业文明城区。
  而从规划到最终目标的达成,东城区也已经确立了“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所谓“两新四化”战略是指,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进而实现东城区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
  无疑,“十二五”时期,将是东城区显现“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定位的关键阶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时期,东城区在“文化强区”方面,将围绕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首要任务,以挖掘区域文化价值为主线,着力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推动“首都文化传承、文化经济融合、文化服务提升”三位一体发展,进一步彰显古都风貌,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动力,使东城区成为展示首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经济发展方面,东城区将坚持“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方向,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服务经济主体地位,逐步壮大文化经济规模,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构建“一轴两带五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最优和整体效能最大化。“一轴”包括北京传统中轴线及周边辐射带动区域,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两带”指王府井商业发展带和东二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其中,王府井商业发展带将加强地下空间开发,促进王府井大街与祈年大街、金宝街、东单银街与崇外大街互动发展,实现南北“商脉”连通;东二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将以东二环为轴线,向两侧拓展,同时完成北京站地区的改造,使北京站成为连通南北商务发展的枢纽节点。“五区”则是指和平里商务新区、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永外现代商贸区。
  在均衡发展方面,东城区将加快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在社会管理方面,将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建设,做好人口、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创新服务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旧城人口向朝阳、通州、顺义等地的疏散,并为疏散地引入东城区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市民主动搬迁。
  在城市管理方面,东城区将逐步实现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魅力,为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早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原东城区便已开始摸底地下空间的资源状况。经初步统计,原东城区确定有8平方公里的地下可利用空间,若再加上原崇文区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都将会为新东城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纵观全世界对地下空间的利用,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等特定目的之外,商业服务业都是重中之重。而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恰恰也是东城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除了大量可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地上的空间仍然可以优化,比如

东城区庞大的四合院资源。“现在四合院只能住人,由于在市政配套接入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四合院住人其实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包袱,但若是在这些四合院引入一些适合区域功能的总部企业,就会成为北京独具特色的四合院总部经济区,这些原来被视为‘包袱’的地方,也会因此成为东城区发展的新优势。”东城区负责产业促进的某领导如此解释。
  据了解,目前东城区正在对地安门地区的近30个四合院改造重建,已有国内多家企业表达在此落户总部的意向。
  在“空间资源”之外,东城区最为外界所熟知、也是最具特色的可利用资源当属“文化资源”。除了中轴线串起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外,区内的18.5片文保区,占全市旧城内历史街区总数的56%;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67处,占全市总数的14.1%;挂牌保护院落413处,占全市总数的62.7%,这些都是新东城提升城市品质所依赖的特有资源,也是引领区域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更重要的,东城区已经找到了借助传统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通过文化提升品质,用品质吸引要素资源,用要素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4+3”产业体系
  
  作为首都核心区,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是新东城今后五年的重头戏,也是实现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当前,新东城对两区合并之后相关产业政策的合并已经完成。据了解,原来两区针对相关产业的12项政策、113项内容,通过合并同类项,现已合并为7个政策、66项内容,将继续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东城区将每年增加专项资金,对相关产业在东城的发展壮大给予扶持。
  而在产业的优化升级上,“十二五”时期,东城区将着力构建“2+4+3”的高端产业体系。“2”,即两大优势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4”是金融业、信息业、商务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四大支柱产业;“3”是未来重点培育的中医药、体育和低碳服务业等三大新兴产业。
  东城区是首都文化的核心区,拥有中国传统皇家文化为代表的独占性资源,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7.8公里中轴路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存的重要土壤,雍和产业园已经集聚了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此外东城区还占据着老北京王府井、西单、前门、隆福寺等四大商圈的3/4强,因此将文化创意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确立为优势产业是东城区的必然选择。
  四大支柱产业则是依据东城区金宝街、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及其周边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高端产业的发展,以及拥有故宫、天坛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先天优势而作出的客观选择。
  而之所以将中医药、体育和低碳服务业确立为三大新兴产业,东城区也有着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东城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两大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复的国内六大体育产业基地之一,而且是中国北方惟一的基地,此外在东二环周边集聚着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内能源巨头和相关服务企业,造就了其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的发展雏形。
  其实,“2+4+3”的产业体系本身具有强烈的内部联系,比如东城区的能源总部,是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结算中心,所从事的业务既是一些高端商务活动,也需要金融的支持,而其现代化的建筑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的是东城旅游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景观,因此“2+4+3”产业体系在东城是互促发展、相互配套的产业系统。
  对于两大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东城区也有着宏伟的设想。当前,东城区重点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全区GDP的63%,“十二五”时期,东城区的初步设想是实现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68%。
  采访中,东城区政府产业顾问古波向记者表示,东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有条件在北京独占熬头。“大家对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成长性是没有异议的,而且东城的文化资源也多为全国的独占性资源,这说明,东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对于东城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及人艺、中戏、中央美术馆、国子监等这些独有的空间资源载体,古波认为,“十二五”时期,政府需要制定一个文化创意企业产品创新的机制,让文化创意企业能够在这些东城区的空间载体内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文化产品。
  在他看来,如果东城区能够经常诞生诸如“红磨坊”、“图兰朵”等响誉世界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使东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独树一帜,而且是落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定位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拈一丝绪可窥全局,睹一叶黄而知秋至。开发独具特色的创意产品,只是提升东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切入点,而对于除此之外其他产业的高端发展,只要找准切入点,同样都会进发出更强大的发展势能。
  勿庸置疑的是,在“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势下,“2+4+3”产业体系的确立,将会引领新东城的产业发展向“高端化、集约化、低碳化”渐次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9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