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2008年中国城市经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重光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不利影响,面对国内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面对自身经济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2008年,中国城市经济又是如何呢?我们简要地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城市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各城市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GDP成倍增长,人均GDP节节上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对外实现全方位开放,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城市国际竞争力增强。2008年,虽然面临国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以积30年的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成就为基础,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一)城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的GDP总量为15701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5160亿元、79281亿元和72570亿元。在2007年的基础上,2008年又有了新的较快增长和发展,仅以上海、北京、深圳等20个实现GDP最高城市的初步统计,20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实现的GDP总量达11多万亿元,占2008年全国GDP总量的37.05%。其中,上海、北京2个城市GDP均已超过1万亿元,广州等5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杭州等4个城市的GDP在4000~5000亿元之间,而武汉等九个城市的GDP都在3500~4000亿元之间。至於GDP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则是越来越多。上海等20个城市中,多数城市的年增长速度仍处于二位数,最高的城市达到16~17%, 普遍高于全国9%的增长率,从而为全国在2008年仍获得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08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增幅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经济增长11.3%,上半年增长11%,1~3季度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2.8亿元,增长1.1%,增幅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93.2亿元,增长2.4%,增幅回落1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198.5亿元,增长2.2%,增幅回落1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82亿元,增长11.7%,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
  2008年,上海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8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92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0.43亿元,增长11.3%。
  (二)人均GDP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大中城市是国家现代化的经济支柱和骨干力量,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建设,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联合国衡量一个国家财富水平的标准,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便意味着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方法,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73124元,换算成美元,也达到10529美元,突破了“万元大关”。根据杭州市统计局的报告,2008年杭州实现GDP24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按照杭州户籍人口计算,杭州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70832元人民币,折合超过1万美元。
  宁波统计局的负责人则表示,2008年全市GDP实现39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达10079美元。
  按200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万人计算,北京市人均GDP达到6302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075美元),比上年增长5.2%,首次突破9000美元。
  统计显示,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019.9美元。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人均GDP均超过1万美元大关,最高是深圳市,人均GDP达12932美元,远远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最低标准。
  除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一些中小城市、县级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在2008年城市经济仍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人均实现的GDP超过8000美元。如江苏省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太仓、吴江、武进等城市,其人均GDP都超过8000美元,而其中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太仓等城市甚至超过10万人民币,按目前的汇率达到1万多美元。昆山等城市超过2万美元。
  
  (三)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和产业结构的低级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经济的突出问题。从第十个五年规划开始,已经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其产业结构进行了逐步的调整和优化。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3∶50.5∶46.2,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了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2个百分点。2008年,各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更上一层楼,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例如,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上升到73%,接近于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2008年上海商业销售总额首超工业产值,达2.6万亿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资金,投入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第三产业的展,使之逐步成为国家现代化的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交通枢纽。
  (四)城市工业走上高、新、尖型的发展之路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施,城市工业发展走进一个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长壮大,大量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了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成为开发区的主流,多数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培育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对外实现全方位开放,国内外贸易繁荣兴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一大批国外商贸集团、跨国商业机构先后在国内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代理公司,商业连锁店、大型百货超市不断出现在各城市大街小巷,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国内贸易市场的繁荣兴旺和零售商业的业态多样化,既有利于扩大流通,刺激生产,又方便居民的购买和服务。
  城市对外贸易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已从一般服装、日用品、玩具等低附加值商品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投资范围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方式趋于多样化,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开展对外投资,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加大了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力度,加强了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为吸引更多优质外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招商引资步伐加快的同时,注重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吸收外资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次飞跃。利用外资不仅表现为总量增加,而且外资质量、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也有所改善,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新签外资项目(合同)数27349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63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4.2倍和15.2倍。

  
  (六)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日益提高
  国际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向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聚集,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或区域中心城市的金融地位,扩大了对外的影响,提高了我国金融业及人民币的功能和信誉,并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了解,2008年1至9月,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62.0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创历史新高。2008年1至11月,金融业实现税收1958.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7.4%。目前北京金融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08年10月,在京金融机构总数已达464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633家。另外,北京金融资产量居全国首位。截至2008年11月,全市金融资产达45.5万亿元,同比增长30.6%。
  (七)城市财政收支明显增长,财力有所加强
  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大中小城市和各行各业,仍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情况下,而仍然保证城市财政的稳定增长和一定幅度的提高。
  上海各级财税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和上海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积极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统计显示,2008年上海全市地域内创造的财政收入总量达到753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北京市财政局公布,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连续14年保持在20%以上。
  据天津市财政据统计,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1490亿元,完成预算103.1%,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5.5亿 元,增长25.1%。预计全年财政支出1060.8亿元,增长25.1%。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 长25.1%,预计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市级、十八个区县和三区分别增长24%、24.2%和30.4%。滨海新区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240亿元,增长26%。
  2008年深圳市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800亿元,达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2008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支出8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支出 5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考虑体制结算关系后,全市和市本级均连续28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目标。
  城市财力的增长不仅有力地保证和支持城市的各项建设,特别是城市市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的环境,而且具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证居民的安居乐业。同时,保证了城市财政具有一定的财力,运用财政和货币工具对城市经济及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中央和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民生建设的正确的方针的指引下,不仅民生事业得到全面的关心和建设,而且对社会弱势群体更加关心和保护,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社会保险体系、医疗改革、低保人群等,使社保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水平得到提高,种类有所增加,从而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和保障。
  
  二、国际金融风暴对中国城市经济的影响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向其他经济领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和扩散,迅速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各城市的经济不能独善其身,必然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楼市、股市、油市,以及相关的领域、产业和行业,受到明显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地区的城市,不同产业结构和对外依赖度的城市,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城市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有的城市相对比较轻一些,因此不同类型和区位的城市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影响和特点。
  (一)房地产业首当其冲
  房地产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极,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财政收入,以及城市各项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市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环节和领域,是我国市场体系中最重要的分支市场体系。美国的金融风暴,首先是从房地产发端的,所以,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必然首当其冲,并成为重点领域,是不言而喻的。至目前,对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波动、下滑、影响的持续时间和深度难以精确预料。
  
  2008年我国城市的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总的说是动荡、观望、恐慌、变化莫测的一年。从增长速度上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发展进入一个波动、下行的发展时期。数据表明,2008年较2007年全国商品房销量大约下降两成。2007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61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2%,其中商品住宅69104万平方米,增长24.7%。以此上溯之前数年,中国商品房成交量一直以20%甚至30%的同比增幅大踏步前行。从结构上说,从大面积、高档型为主向中小面积、紧凑型转变;从调控的角度上说,从完全由市场支配向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和谐发展转变;从价格上说,从价格的节节上涨和居高不下,向价格的合理调整和价格下降转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1.开发量减少。开发是房地产的生产环节,生产决定消费。2008年房地产开发总量虽有增长,但增幅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而且逐月回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1~11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546亿元,同比增长22.7%,11月增幅比1~10月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9333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2.8%。
  房地产开发景气度月月下滑,11月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8.46,比10月回落1.22点,比去年同期回落8.13点,这也是2008年该指数的第11个月下滑。也就是说,2008年全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趋势所走的是一个每月回落的下行线。
  2.销量明显下降。房地产销售是房地产社会再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不仅影响房地产自身,而且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国各城市的房地产销量出现不景气,呈现下降趋势。而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8.8%。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9261亿元,同比下降19.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下降20.6%。
  据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08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897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37万元/平方米。同比成交面积下跌56.88%,均价则上涨32.52%。2008年,京城楼市在“拐点论”大行其道、打折降价风暴肆虐的不利因素影响下,逐步进入了萧条期。交易量持续走低。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0月,京城共成交商品住宅72217套,成交面积827.7万平方米,其中期房商品住宅共成交60227套、成交面积647.9万平方米,现房商品住宅成交11990套,成交面积179.8万平方米,与2007年同期相比,期房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下降了41.1%、成交面积下降了49.6%,现房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下降了42.8%、成交面积下降了52.1%。

  
  2008年供大于求成了京城楼市的显著特征。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京城可售期房住宅为112937套、可售面积为1398.1万平方米,未签约现房住宅的套数为31776套、未签约面积为460.6万平方米。按2008年月均销售套数计算,存量商品住宅尚可供市场消化20个月。
  2008年南京市一共卖出4.24万套新建商品住宅,和2007年成交9.25万套相比减少了5万多套,同比下滑54.3%。2008年杭州商品住宅共成交约208万平方米,这比2007年同比减少约五成。由此可见一斑。
  3.价格明显下降。综观全国,2008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5%,12月同比下降0.4%,全年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新建住房销售价格,自8月份首次出现0.1%的环比负增长之后,环比增幅由10月份的-0.3%增加至11月的-0.5%,房价加剧下滑态势一览无余。
  2008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4%,涨幅比11月低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据悉,这是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近3年半首次下降。具体情况如下:
  (1)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8%,涨幅比11月低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7%,其中,90平方米及以下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
  分类型看,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6%,环比与上月持平。普通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9%,环比下降0.6%;高档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6%。
  分地区看,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较大的主要城市包括:银川9.1%、乌鲁木齐5.3%、西宁4.9%、海口和贵阳均为4.5%等;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1个,主要城市包括:深圳-18.1%、广州-9.4%、南京-5.8%、重庆-5.2%和厦门-4.4%等。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有4个,包括:锦州0.3%、兰州和九江均为0.2%、南昌0.1%;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0个,主要城市包括:广州-3.1%、长春-2.6%、南宁-1.9%、石家庄-1.8%和贵阳-1.7%等。
  90平方米及以下新建住房销售价格比上月上涨的城市有10个,主要城市包括:兰州0.9%、重庆和南昌均为0.2%等;价格比上月下降的城市有45个,主要城市包括:广州-3.5%、石家庄-3.3%、南宁-2.9%、青岛-2.0%和济南-1.6%等。
  (2)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1%,涨幅比11月低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分地区看,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较大的主要城市包括:南宁12.0%、兰州7.5%、银川7.2%、西宁6.6%和呼和浩特6.2%等;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8个,主要城市包括:深圳-18.7%、厦门-6.9%、重庆-4.5%、广州-4.3%和乌鲁木齐-2.5%等。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有11个,主要城市包括:兰州6.3%、南宁0.5%、哈尔滨和郑州均为0.3%、杭州0.2%等;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2个,主要城市包括:石家庄-3.3%、沈阳-3.2%、贵阳-2.8%、长春-2.2%和长沙-1.3%等。
  (3)新建非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8%,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3%。分类型看,办公楼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0.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1%,环比与上月持平。
  截至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3%,增幅比1~10月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空置商品房住宅70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9%,增幅提高4.9个百分点。
  当前市场囤积的房子再过一二年也难以消化,而2008年大量增加的房子会影响今后1~2年的房子的生产和销售,形成迭加的不利效应。
  总的分析,2008年房价形成的规律与特点是,原来价格较高的城市或上升较快的城市,下跌也较快;而原来价格偏低的城市,或上涨缓慢的城市,现在下降也较迟缓,甚至有个别的城市,不仅不降反而有所上升。因此,房地产业、住宅价格都会因城市而异,形成城市自身的明显特点。
  由于房地产业是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必然对城市经济产生连锁反应,既影响到房地产业的上游产业,如钢铁、水泥、玻璃、建材等产业,也会反应到下游的装修、家电等产业,受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建筑行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规模和经济收入等。
  2008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和其他调控政策,如减少居民对购房的限制,调低相关的税收,降低房贷利率,以及其他鼓励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积极购房的政策和措施等。所有这些政策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都不是非常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十字路口的状态或关键的时期。
  (二)城市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仍然以工业为支柱产业。在GDP的构成中,工业增加值一般都在50%上下,有的城市甚至达到60%。所以工业的兴衰,对城市经济的影响非常之大。同时,许多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工业以出口为导向,外贸依赖度较高,产品的相当部分,甚至全部出口国外市场。所以,一旦国际市场不景气就会直接影响国内的生产和销售,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国际市场萎缩,从而直接影响国内城镇工厂的订货和销售。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城市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企业,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不仅订单大量迅速削减,而且贸易中断,已有的合同和订单也被外商纷纷毁约和退货。同时,而国内的消费和市场不能一时跟上,因此使工业或压缩生产,或暂停生产,而个别工厂则难以为继,只能被迫关门、倒闭。表现特别明显和激烈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出口外销企业。
  如,2008年10月17日,深圳百灵达公司深圳工厂宣布,从20日开始停止运营,1600名员工被解雇。紧跟着,有如多米诺骨牌,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关门。广东省中小企业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至10月,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从行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行业。
  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情况看,关闭的企业除了外因外,大致还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同类或相似产品多,产品的可替代性明显,企业管理不善,往往被竞争对手“挤跨”而关闭的;二是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在市竞争中缺乏明显优势,被市场“淡出”而关闭了;三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升级要求,同时与国家的环保要求不一致,比如“三高一低”企业,被政府的“政策”关闭了。
  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城镇企业的影响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境外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境内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出口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内销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技术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小。企业倒闭的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外,主要还是发展过于信赖银行贷款和民间信贷;产品种类过于单一;大客户过于集中;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自身问题。当然部分企业本来就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随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结构和优化的需要,而适时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结构、适应市场、提高效益,所以,部份企业被淘汰出局也在所难免。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城镇就业压力明显加大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08年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消失,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在目前的城镇职工队伍中,农民已经成为主力军,在有的行业和企业中,农民工占职工总数的半数以上,甚至占绝对比重。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农民工最集中的行业。农民在城镇失去就业的情况下,不得不回乡或提前回乡。从全国来说,农民工的四分之一,约3000多万人,在春节前已经提前返乡。回乡的农民工中约有20%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工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而停产、半停产或完全倒闭。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五个劳动力大省进行了快速调查,得出的数据是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7%。
  个别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地区,由于农民工回乡或提前回乡,对其经济影响和居民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整个河南省的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12月20日,全省返乡的农民工已达377万人,高峰期平均每天都有6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提前返乡者占到了总数的60%。
  仅据河南驻马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提前回乡的农民工大约有24万人。
  大量典型调查表明,以劳动力输出、进城打工为主的一些村镇,由于受城镇企业的停产、停业、倒闭而返乡村或提前返乡村,所受到影响是十分严重和突出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所在村镇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同时,城镇大量农民工回流,使城市的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城市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比政府公布的截至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的统计数据高得多。此外,目前尚有大量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同时,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
  (四)城市财政面临新挑战
  我国城市财政主要以税收为基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商业的发展,税收基础不断扩大,城市财政得到不断改善,财力迅速增强。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工业受到冲击,一些企业开工不足,市场不景气、城市税税基削弱,进而使利税减少,最终影响到城市财政收入,这是不言而喻的。从对城市2008年的税收和财政观察,多数城市的财政收入,都是上半年或前三季度增长较快,而下半年或第三季度开始放缓,到四季度降到最低点。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与此同时,对一些城市来说,城市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有土地的征收和有偿出让,收取土地出让金,并构成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的社会保障性支出。有的城市占城市收的50%以上。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城市的房地产业出现严重滑坡,土地交易相对减少,使城市财政出现新的情况,城市通过土地出让而获得的财政收入有所下降。
  据数据统计,2008年随着楼市的低迷,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下降,与2007年或2008年上半年比较,城市地方财政中的土地出让收益平均萎缩5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下滑超过80%。一些地方政府为达到炒高地价和经营城市收入的目的,通过市政府搬迁、火车站迁移,承诺房地产商头面人物进入政界等方式去支持和刺激房地产经营,进而保证和增加财政收入。
   (五)城市金融扑朔迷离
  2008年对股市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沪深股市经历了空前的急风暴雨,磨砺着投资者的意志。
  据统计,沪综指2007年最后交易日收报5261.56点,2008年最高5522.78点,最低1664.93点。2008年最末一日,收报1820.81点,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创出史上最长年阴线。如果从6124点历史高位计算,沪综指区间最大跌幅达72.81%。深证成指收报6485.51点,下跌11215.11点,跌幅63.36%。
  沪深交易所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两市总市值为121366.44亿元,较2007年年底减少205774.45亿元;其中沪市总市值97251.91亿元,较2007年减少172586.96亿元,市值缩水63.96%;深市总市值24114.53亿元,较2007年减少33187.49亿元,市值缩水57.92%;其中中小企业板6269.68亿元,较2007年减少4377.15亿元,市值缩水41.11%。两市流通市值45213.9亿元,较2007年减少47850.45亿元;沪市流通市值32305.91亿元,较2007年减少32226.26亿元,市值缩水49.94%;深市流通市值12907.99亿元,较2007年减少15624.19亿元,市值缩水54.76%,其中中小企业板2672.68亿元,较2007年减少1150.98亿元,市值缩水30.10%。沪市市盈率14.85倍;深市市盈率16.72倍,其中中小板24.96倍。沪市平均股价6.31元;深市平均股价7.01元,其中中小板10.6元。沪市流通股换手率392%。
  2008年,沪市共有92家公司首发和再融资,筹资总额达2238.16亿元,其中首发公司5家,筹资733.54亿元;增发、配股、权证行权87家,共筹资1504.62亿元。深市2008年累计股票筹资额1233.65亿元,较2007年增长4.97%;其中中小企业板筹资428.98亿元。
  经过2008年单边大幅暴跌,逾9成个股股价一年间遭遇腰斩,其中宏达股份暴跌87.09%,位居深沪两市跌幅榜首位。跌幅超过80%个股达48只,跌幅超过70%个股达340只,跌幅超过60%个股达856只,跌幅超过50%个股达1213只,2008年A股单边下跌走势,令投资者损失惨重。
  2008年两市仅有34只股票上涨,涨幅前10名股票中ST类重组类股票占了4席,中小板小市值股票亦占4席。可见中小市值股票弱市较为活跃。
  从2008年板块走势看,跌幅最大板块主要是有色、船舶、地产等,煤炭、钢铁、航空、金融等板块亦跌幅巨大。抗跌板块主要是弱周期性行业,诸如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
  过去几个月中,宏观政策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由“稳健”和“从紧”向“积极”和“适度宽松”的双转向,管理层推出4万亿元扩内需、保增长计划,央行五度降息并数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中央汇金公司高调入市增持股票……股市运行环境正日渐宽松。
  与股市相关系的国内流动性在上半年表现过剩,需要警惕和防止通货膨胀,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下半年,又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消费不足,国家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了投资,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一年之中的短时间内出现激烈的反复和震荡。这在过去是少见的。
  与此同时,国外资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对国内资金的注入和流入大量削减,国内对国外的投资,特别是对金融业的投资不断的减少。
  
  三、2009年的经济态势及应对策略
  
  (一)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
  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袭击和考验,又遭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我国城市经济总的说,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增长极,是整个宏观经济的中流砥柱,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中心作用。2009年,在全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

  1.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出现不同程度的放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其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国内外的城市发展中是极为罕见的,而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全国及各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放缓的总的情况下,城市经济下滑的风险依然存在。即使如此,城市仍然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第一,城市经济增长放缓的速度和幅度可能会低于全国或所在的省区的比例。如果,全国2009年的GDP增长是8%,那么,城市总量或大多数城市的GDP可能会高于8%,甚至依然会达到两位数;第二,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而一般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比例要高于第一产业;第三,许多城市第三产业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超过60%甚至70%,并在城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城市经济的发展势头。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产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和延续的时间可能会小一些短一些;第四,城市数目众多,类型各异,情况复杂,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城市其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增长速度是各不同的。按照我们的预测,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的企业及城市,其经济仍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其增幅可能超过8%,甚至会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其下滑的速度可能会高一些,上述企业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
  2.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能加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即,三次产业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不足,是各类城市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2009年,各城市都会将经济增长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来,大力增加和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GDP的增长转向追求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从城市经济总量上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从经济结构优化上说,是难得的一次机遇。
  3.出口企业的产品会下降。因为,世界市场的不景气,加上一些国家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和重新振兴,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从而使一些以出口为导向、外贸依赖度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的或为主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特别是出口导向的沿海城市的生产结构。
  4.就业成为2009年城市经济的最突出的问题。城市面临三方面压力,一是是城市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个体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景气或破产倒闭导致就为岗位减少,职工被迫下岗,形成新的失业;二是大学毕业生、新的就业人员的就业:三是中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寻求新的工作岗位。2009年春节,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回乡。据调查分析,农民工中35岁以上的农民可能留在农村务农或从事其他行业,而35岁以下的年青一代仍然要继续进城,寻找新的工作岗位,继续对城市就业造成压力,目前至少有2000万农民工处于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城市在加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中,总量的就业压力与结构性的失业,必然同时严重存在。
  5.加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央和国务院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银行金融体系,调整调控政策,扩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拉动内需。这些都会对城市的建设和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中央的直接投资会拉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国内生产总量的增长,而且会推动城市的投资、生产、就业和消费,同时带动上流产业、建设自身和下游产业,如,钢铁、建材、装饰产业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积极应对,促进2009年城市经济平稳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密切结合。2009年城市经济要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经济通过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走上综合、和谐和协调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加强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创造性,防止产品、行业和企业的单一性,过分、片面依赖国际市场。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2.立足民生,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为核心。2009年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扩大内需要,而内需的基础是居民的经济收入,收入又依赖于就业。所以,就业是2009年经济发展的核心。就业既包括一般的就业,也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3.扩大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要充分重视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将带薪休假制度化,促进带薪休假的社会化,强制执行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要实施阶段性“特别减税”,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和引导消费。同时,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农地流转模式,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财富。
  4.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城市要从外贸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而消费拉动的重点是针对有购买力的居民层,采取更加有力的促销政策和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进行鼓励和拉动,扩大消费领域,特别是文化等非物质的消费。同时,提高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购买力。在理论领域必须加强对社会消费力的研究,改变只注重和研究生产力而忽视和不研究消费力的局面。消费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社会分配问题,分配要有利于刺激消费。城市要扩大消费领域和改变消费模式,特别是要改变城市的生活方式,在通过扩大消费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和吸纳更多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调整城市化道路和模式,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在前三十年的城市化中,大批农民工进城市,集中于城市。这样的模式对推进城市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其问题在世界金融风暴中暴露无遗,所以,要调整现有的城市化模式,使城市、城镇和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变化变得更加均衡和科学。进入大城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大于总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现有的15000~20000万农村人口的转移总数中,只有5000~7000万人口进入我国的大中城市,而其余的人口转移至小城市和城镇,或在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作者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2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