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应尽快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渭河的赞美,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渭河干流上游森林植被遭破坏、地下水长期超采以及污染严重等原因,李白笔下河水清澈、波澜壮阔的美景已不复存在了。
资料显示,渭河流域人均地表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来水减少,整个流域呈资源型缺水,目前,陕西省缺水现状高达21亿立方米。
冯普林介绍,目前渭河污染问题相当严重,2007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7.9亿吨,陕西境内渭河流域沿岸城镇每年排放40000余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肆意倾倒垃圾也使得渭河成了“关中下水道”,水体丧失了稀释自净能力,宝鸡以下渭河干流全河段为v类或超v类水质,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
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渭河下游淤积日益严重,至2005年已淤积泥沙量达17亿吨(合13.6亿立方米)。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高程抬升了约5米,下游河道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溯源淤积已延伸至咸阳,临渭区以下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米~4米。渭河下游河槽萎缩,主槽行洪能力由建库前的5000立方米/秒降至现在的2200立方米/秒左右。
过去40年,渭河下游堤防经过多次加高加固,随着河床的淤积抬升,防洪能力不断降低,据测算,目前渭河堤防仅能抵御12年一遇洪水,与5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相差甚远。
随着干流河床的淤高,渭河南岸12条南山支流下段均已成为地上悬河,近年来,这些地上悬河引发的小流量、高水位洪水也造成了多次漫溢、决口灾害。
渭河问题复杂多变
渭河问题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上游水少,中游水脏,下游淤积严重。
冯普林解释说,由于渭河干支流堤防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群众集资投劳兴建,工程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约有455公里长的堤防达不到设防高度,占已建成堤防长度的82%。渭河下游控导工程不完善,河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横河”、“斜河”时有呈现,特别是近年来水沙条件变化较大,河势上提下错剧烈,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此外,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的移民返迁区防洪能力较低,防洪安全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渭河中游堤防断续分布,洪水极易造成决口、溃堤等灾害的发生。
早在几年前,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就明确表示,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渭河泥沙淤积严重,潼关河床过高,渭河在汛期无法顺利流入黄河,容易倒灌、决堤。
“要修建水库解决淤积问题;增加堤防抗洪能力;三门峡水利枢纽要在汛期保持常泄状态,不能再在水库里蓄水。”冯普林说,其实《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提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汛期保持常泄的要求,但至今没实施。
“当前,渭河的问题涉及太多方面,但随着各方面的协调解决、共同努力,相信重症缠身的渭河会重新恢复健康,再次为关中造福。”冯普林说。
下游防汛形势严峻
目前,黄河西摆、河床展宽、水流散乱、渭河口上提了大约5公里。
黄河洪水对渭河的倒灌使渭河入黄口不断西移。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但潼关以上各河的淤积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汇流区的严重淤积使黄河洪水倒灌渭河的概率增加,渭河下游库区段已成地上悬河,排洪能力下降,加上防洪工程设施不完备,严重威胁着防洪安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几乎是三年两决口。尤其是2003年8月至10月间,渭河下游连续发生6次洪水,河道全部漫滩,给渭南市临渭区、华县、华阴等地造成严重灾害,受灾人口近60万人,总受灾面积918.7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
早日启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是关键
由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联合编制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早在2005年12月就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审批。
该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水处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解决渭河问题的终极方案。而陕西省政府为了配合这一方案,也于2008年4月制定了更为具体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然而,遗憾的是这一规划至今未能全面启动。
2008年10月28日,在西安阎良召开的第二届渭河论坛上,全国200多位专家一致呼吁确保《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尽快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李佩成等专家学者疾呼,应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三届渭河论坛上,与会代表再次提出,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及《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以促进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9年以来,陕西在此次扩大内需中,初步落实水利建设资金近5.5亿元,其中重点项目投入主要是渭河治理1.6亿元。
启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是渭河治理的关键所在,唯如此,渭河现状才能彻底改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4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