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城镇农村结伴前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 晶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陕西省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2007年1月9日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本刊记者就陕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想等问题,对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子青进行了采访。
  “刚刚过去的2006年,作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可以说,陕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子青说。
  
  城镇化:解决“三农”的有效途径
  
  李子青认为:“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陕西乃至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寻找就业门路,以减少农民数量来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而城镇化又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村城镇化,变乡村社会为城市社会;二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变化。
  谈到陕西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情况时李子青说:“按照《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阶段性划分标准,陕西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说我们离城镇化的距离还很远。”
  全省城镇体系架构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底,陕西城镇化水平为37.23%,比200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以西安为核心,有陇海铁路沿线城镇带群、长城沿线城镇带群、汉江沿线城镇带群,以及西延神、西康铁路沿线城镇带群构成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批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县城基础设施投资84.67亿元,是“九五”的4.55倍。县城人均道路面积8.14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81.63%。通电镇数占到100%,镇区路灯达40458盏,排水管道4699公里,人均绿地面积3.11平方米。新建、改造的一大批共排水管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供气供热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镇文化、娱乐、卫生、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关注与投入,新建了一批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
  2006年陕西全面实施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新农村规划建设起步良好。全省完成了28个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村庄,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多种模式推进试点示范。组织开展“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通过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建新、特色村建设四种不同的村庄建设整治模式,建立了示范点200多个,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村庄建设新经验、新路子。各市县开展征集地域特色新民居设计方案活动,推出优秀设计图集200多种套型,共万余册,并免费发放到乡村,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特色民居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矛盾与困难
  
  李子青介绍说:“陕西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先天不良。受地域地理条件限制,规模小、分布广,建设速度缓慢,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对城镇化建设认识不足,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另外,观念落后,城镇规划随意化,特色不显著。”
  一方面,与全国范围相比,陕西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近年按平均递增近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总的差距由“八五”末的3.6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4.73个百分点,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即使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陕西2002年的城镇化水平还排在内蒙古、宁夏、青海、重庆之后,居第五位。
  另一方面,从省内看,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发展不平衡。陕南为27.22%,低于陕北的31.3%,更低于关中的42.1%。同一区域内,由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而导致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也很显著。如关中地区的渭南(30%),由于工业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就低于宝鸡(33.6%)、咸阳(33%)等城市。
  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难以发挥。陕西小城镇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普遍偏小。多数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实力弱,聚集力和辐射力有限。全省县城人均生活用水、公共绿地面积、住房、通信设施水平等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统筹城乡规划不够,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无序发展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基础设施共享率低,功能分区不明显。一些地方把城镇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迁民居、拆旧房、拓马路、建广场,导致有的城镇多年沉积下来的许多特色建筑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陕西小城镇财税体制改革滞后,一方面小城镇税收没有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资金要素通过现行的金融体制大量流出,这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投入不足是陕西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瓶颈。
  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有力措施。有些小城镇建设随意性大,布局杂乱无章,脏乱差问题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全省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群和城镇带群建设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必须建设城市群和城镇带群。李子青说:陕西正致力于建设以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示范区为中心城市的关中城市群;以汉中、安康、商洛为中心城市的陕南城镇带群,以榆林、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城镇带群;西包、西康铁路沿线城镇带群。未来将形成既有中心城市、又有主骨架、次骨架小城镇网络的城市群和城镇带群格局。
  他认为,要达到以上目标,首先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做大做强小城镇。一是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几个重点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包括《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等。二是编制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节约土地、规模适当、设施完善、生态健全、重点突出和发展协调的原则,形成县城――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结构体系,重点建设县城和重点镇。三是加强和改进小城镇镇区规划工作。坚持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布局结构的原则,处理好生产、生活、交通等要素的关系。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意克服个别地方一味追求小城镇的现代化而照搬城市规划建设的模式。
  然后是大力培育小城镇的产业基础。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各自发挥特长,培育发展自己的产业基础。可以在工业、特色农业、区域商业以及旅游业等各个行业,凸显优势,搞出自己的特色产业。
  增强小城镇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小城镇建设与县域工业、乡镇企业以及当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引导企业和项目尽可能向小城镇集中,加强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关中城镇带群集中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为城市服务的加工型、服务型小城镇;陕北城镇带群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工矿带动型小城镇;陕南城镇带群围绕生物资源、山水风景资源开发,形成一批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的观光旅游型小城镇。
  
  提升管理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
  
  谈到今年陕西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时,李子青说,从全局看,中近期陕西省城镇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迅速建立和壮大各自的主导产品产业,以此为中心,重点改造、开发、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相应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迅速增加劳动者收入,高速度发展地方经济。
  今年陕西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城乡规划建设,建设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板块同步推进,以加强建设行政执法为主线,强化规划龙头,着力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全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严格实施规划,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
  牢固树立“人文化、生态化、特色化、效益化”的规划理念,严格实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以区域城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基本模式,坚持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积极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完善《关中城镇群规划》,组织编制完成《陕南地区城镇体系规划》,促进陕南地区突破发展。指导各市县提高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详细规划的覆盖率。
  全面加强农村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城镇化,把指导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逐步推广到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2007年完成全省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完成30%以上,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省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完成率达到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5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