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锦
摘要: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中国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结论提出建议,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发展我国第三产业。
关键词:第三产业; 基本建设投资;旅客周转量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其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成为衡量一个大都市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其内部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不但传统的三产行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饮食业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些新兴的三产行业,如旅游、电子信息服务、贸易及房地产等部门也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
然而,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世界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水平是68%,低收入国家是48.5%,中等收入国家是54.2%,高收入国家是71.3%,我国40.7%,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大规模转移,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难以完成。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多种因素,以期获得相关结论,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建议,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
二、 理论模型
以下为本文所采用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标准式:
其中,Y表示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W表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I表示基本建设投资;L表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T表示旅客周转量;N1表示城镇人口数;N2表示大学生占学生总数比重;E表示邮电业务总量。W和N2是以指数形式给出的,以1978年为基年。
鉴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速度的上升、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因素都已逐渐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故选择以上变量作为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
经游程检验后发现,修改后模型的相关性已大大减小,故确定以上模型为本文最终模型。
由模型看出,变量I、T、L的系数分别是0.420795、1.579335、1.301939,它们的经济含义分别为: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每增加一亿元,第三产业所创造GDP就增加0.420795亿元;旅客周转总量每增加一亿元,第三产业所创造GDP就增加1.579335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万人,第三产业所创造GDP就增加1.301939亿元。
将此最终模型与本文最初估计所得的模型进行比较可知,模型中所估系数的符号均与预期相一致,模型中的所有变量的t值都比较显著,R2值较高,说明拟合优度非常好。虽然最终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共线性问题,但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共线性并不影响对所估计的参数的最优无偏性。
基于模型可以看出,基本建设投资、旅客周转量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消费者自身素质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处于次要地位,而不断加大三产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才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结论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中国现阶段要想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注重基本建设投资
基本建设支出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才能消除经济中的“瓶颈”问题。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强全国的水利、电力、能源、通讯、城乡公用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然而面临我国现阶段投资过热的现状,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一味追求投资总量的提高并不能真正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第三产业,必须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运周转量的大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的几率越来越高,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春节假期等都是我国人民出外旅游、探亲的高峰期,这要求必须有高度发达的交通网,否则会严重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交通网,加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推动各地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全国经济腾飞。
(三)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为其创造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不断发掘新的服务领域,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参与到第三产业中来
这样不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同时也会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鉴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政府应该通过减免税收、加大补贴、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采取第三产业就业优惠政策,激发三产就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石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研究[DB/OL].http://202.114.9.5:85/mst.dll
[2]中国统计年鉴[p].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3]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