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向辉 陶 锋
一、引言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极强的行业带动力和辐射力。目前,软件产业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产业。2004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已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424亿元,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然而,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规模依然偏小。2004年软件产业只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9.1%。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仅占3%左右,出口规模只有印度的1/10。国内最大软件企业收入不足30亿元,尚不及国际软件业巨头收入的“零头”。我国软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有7%左右,远低于美、欧、日、印等软件发达国家25%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不能挣钱”的硬件分销。
二、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软件用户需求表述能力低下,客户成熟度不够
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高,而且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信息化建设中只注重硬件设备投入,忽视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造成目前我国国内软件用户应用水平有限、常常在软件工程项目中不断修改自己的需求,造成许多项目返工进而提高了项目成本,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软件企业的盈利能力。当然,我国软件企业在为用户创造价值方面挖掘得也不够,不能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这也制约了软件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软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50人以下的企业占70%以上,最大的软件企业也不到4000人,而美国前四大软件公司人员均超过万人。企业规模偏小造成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是分散型的,没有明显的主导企业,处于各自为战、手工作坊式的“原始”生产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不少软件企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涉及三个渠道:企业自主投资、风险投资和政府投资。作为国内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工具难以对软件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银行贷款一般需要固定资产抵押或信用担保,而软件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民营企业居多、资本金数额较低、资信能力差、财务运作不透明、软件产品的无形性、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少、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较大等。这使得软件企业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软件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的难度很大。同时,我国股票、债券发行的有关制度仅适合于大中型企业的融资,软件企业很难符合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措资金。此外,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必要的规范,无法为软件企业注入足够的风险资金。以上种种因素造成我国软件企业普遍缺乏融资能力,只能依靠经营利润的积累来获得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去启动软件产业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软件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受资金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我国软件企业在产品的开发上普遍缺乏长期战略,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低。由此导致我国软件产业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中低端,高端软件市场几乎全为外国产品垄断,外国软件企业在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高端应用软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国外厂商主要采用先占领高端软件市场,再进一步向低端应用扩展的竞争战略,通过系统集成、捆绑销售、授权开发、代理销售等方式进入我国市场。而国内软件企业则主要面向低端应用市场,直接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应用开发,在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行业应用领域,如财会、金融、税收、政务等占有一定优势。
核心技术缺乏也导致我国软件产品重复开发问题严重,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与联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同时,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我国软件产业受制于人,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
(四)软件人才结构失衡,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而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集中在本科阶段,这就造成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又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精通外语、具有项目需求分析能力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软件人才的匮乏已成为目前我国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瓶颈。
(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软件盗版现象猖獗
软件是一种智力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同时软件产品又具有容易大量仿冒生产的特点。软件企业投入的资金很可能会由于盗版的影响而无法回收,造成深度开发和软件升级难以为继,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极大地挫伤软件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软件业的市场秩序混乱,盗版问题相当严重。根据国际软件业协会的估计,我国的软件盗版率在90%以上。盗版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外部环境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高效的投融资机制
传统的投融资机制很难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投融资机制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使软件企业的投融资实现多元化。政府要采取财政拨款、信贷、担保等多种方式帮助软件企业的技术项目实现产业化。同时,风险投资已证明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成功的融资方式,政府要促进建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软件产业的风险投资。另外,要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好但实力相对较弱的软件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疏通我国软件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二)积极鼓励技术创新
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只有创新能力强的软件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国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要从科学、技术、观念、管理和市场的关系的变化,从产、学、研的关系变化,从全球性的角度来加以考虑。要加大软件产业研发投入,突破软件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位于软件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同时,要建立科研院所和软件企业之间在研发和产业化之间的分工体系,强化软件技术成果的转换应用机制,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联合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共同研究开发基础软件、工具软件等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
国际化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必须面向国际,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国际化的道路。要大力推动软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外包加工、软件服务与国际先进软件企业合资、合作,学习国外软件企业先进的研发机制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软件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的优势在应用领域,这就决定了我国软件出口模式的选择,也要从应用出发,走工程外包与应用产品相结合的道路,逐渐从低层次的外包加工和软件服务向产业链前端的技术密集型软件开发、中间件与高端产品领域渗透。
(四)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软件人才培养环境。要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与高等院校合作,增设软件技术应用的相关专业,健全学校的基础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形成以企业为核心,政府、学校和科研单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形成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教育型转向终身学习型,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加强软件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资格培训工作。第四,要加强高端软件人才和“软件蓝领”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的转变。
(五)加大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加大力度打击盗版侵权,严厉查处生产盗版软件的源头,加强人们使用正版软件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真正保护软件企业利益和开发者的心血,保证软件企业处于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1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