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年青海旅游研究综述及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连生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旅游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青海旅游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与广大旅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力图对1984以来有关青海旅游研究的文献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来回顾青海旅游研究20年来走过的历程。了解旅游研究的关注点和动态变化,总结多年来青海旅游研究的成败得失,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青海旅游业略尽绵薄之力。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是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有关青海旅游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的,考虑到研究的针对性,所整理文献中不包括以青藏高原、甘青地区和西部等区域单位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相关的学术著作没有做统计和分析。论文的来源主要是2006年12月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获得。共计192篇文献。尽管在研究中尽量搜集关于青海旅游研究的论文,但依然存在一些文章被疏漏的情况,甚至是一些重要的文献。做到完整准确的统计是困难的。当然仅从论文的数量来衡量青海旅游研究是不恰当的。但是通过对所搜集整理论文的数量变化和研究内容的动态分析,也能很好地反映20年来青海旅游研究的进展。
  本文主要通过数理统计对青海旅游研究做定量的研究,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
  
  二、青海旅游研究的特点
  
  青海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从这时起,学术界也开始关注青海旅游的开发研究,学术研究和旅游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按照论文的数量和研究内容的变化。我们把青海旅游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和综述。第一阶段为探索起步阶段(1984年一1999年),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6年)。
  
  1 论文数量波动武上升
  自1984年《青海社会科学》第四期上刊登余宁青的《努力发掘旅游资源加速我省旅游事业发展》一文以来,青海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根据统计的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论文数量的年变化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论文的累积量逐年上升,接近指数增长模式。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从1984年开始陆续出现了研究青海旅游的文章。但数量徘徊不前,也都在10篇以下,累积38篇,年均不到3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介绍、分类、评价、开发探讨和旅游区划等。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时间跨度不大,前后只有7年时间,但论文的数量急剧增长,论文总量远远超过了过去16年的总和,是第一时期的4倍,年均达到21篇。论文数量占总量的80.2%。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占绝对优势。这一时期旅游研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论文数量的变化与青海旅游收入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充分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对旅游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
  
  2 研究区域的微观化
  青海旅游研究的阶段不仅表现在论文数量的变化上。还表现在论文内容的变化上,在第一阶段中,研究的区域比较宏观,往往是以整个省作为研究对象,这类文章占同期论文总量的68%,享有绝对优势。涉及的其他区域也是大尺度的,如青南地区、柴达木地区等。进入第二阶段,虽然涉及大尺度区域的研究文章总量在上升。但在论文总数中的比重在下降,逐渐出现一些小尺度区域的研究具体到部分县域和一些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研究,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对旅游景点(区)的开发和运营管理更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塔尔寺和青海湖一直是学者所热衷的研究对象。
  
  3 特色旅游的显著化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环湖赛”为龙头的体育旅游,以“青海文化旅游节”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和城市旅游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旅游学术研究也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涉及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和城市旅游的文章迅速增多。关于生态旅游。肖景义首先引用到青海的旅游研究中,通过对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资源优势分析,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促进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5点措施,之后相关文章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梁良第一次涉及了青海体育旅游研究,探讨了青海省都兰国际狩猎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但真正系统研究青海体育旅游的是韩红英。作者从青海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与特点入手。分析了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探讨了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青海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的对策思路。至于文化旅游的论述最早见于徐天祥等撰写的《江河源文化:青海旅游的灵魂》。文章通过高原远古文化、宗教文化、民族乡土文化、高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饮食文化等方面概述了江河源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题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专线文化旅游项目的具体方案,较全面地介绍了青海的文化旅游。曾永年量早涉足了城市旅游的研究,探讨了西宁市游览图地图投影的选择,根据西宁市城市轮廓与布局的特征,设计并应用了一种变比例尺投影方法。第一次关于西宁市旅游是朱丽东在《西宁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一文开始的。文章从企业识别系统的理论入手,通过旅游地形象的设计,建立了西宁市旅游城市发展中的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的模式,并对相关模式的运作提出了对策,开创了青海城市旅游的先河。
  
  4 研究主体的本土化
  研究者的统计,是以文章的总数为主的,而不是以研究者的数量来做统计的,有些作者的文章不止一篇。在所有的作者所属单位的统计中,省内外科研院所的比重较大,二者占到74%。但总的来说是以省内的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的作者占绝对比例。本省科研院所、本省省级单位和本省市县级单位总量占80%,表明研究主体以本土为主。统计发现研究者主体较为分散,只有一篇文章的占到78%。主要研究者有张忠孝、朱丽东、肖景义、邸平伟、王昱、周映梅等。其中张忠孝在早期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1988年-1998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达12篇之多,开创了青海旅游研究的先河,为青海今后的旅游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 研究领域狭窄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型到市场导向型的转变,开发者比较关注景点开发中的客源市场,以市场来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以资源评价和开发的文章居多,这方面的研究占有很高比例,占论文总数和的68%,第一阶段所占比例为74%。虽然在第二阶段这部分内容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占到论文总量的66%,论文绝对数量达102篇之多。而相应的旅游经济、旅游影响、旅游环境、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管理方面的关注程度较低,依然处在以资源论资源论开发的阶段,旅游研究相对滞后。
  
  2 研究方法单一,深度不够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主要还是以定性描述、现象分析和简单的论证为主。内容浅显、不够深入的论文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数理统计和相关定量的研究较少,不到总量的10%。真正有学术贡献和现实价值的文章还是很少,很多文章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方法种类单一,缺乏系统分析和检验,新理论、新方法的引用和论证较少。青海旅游研究缺乏先进的方法论,此外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较弱,这也就导致了关于青海旅游研究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的较少。
  
  3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虽然以整个省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重在近期有所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2000年以来仍有72篇文章是围绕整个青海旅游开发展开的,区域广、内容泛,很少有深入到各个州县的研究。其实县一级是旅游经济开发的重要单位。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整个学术界对县域旅游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统计的相关文章只有10篇,主要涉及互助、大通、湟中、同仁、天俊、都兰、循化等少数几个县,而且研究也是浮于表面。其中塔尔寺5篇,北山国家森林公园10篇,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2篇,青海湖21篇,格尔木5篇。柴达木7篇,政府应加强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干预功能,规范旅游资源开发。
  
  四、研究的展望
  
  1 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
  在定性研究基础上,强化实证研究及定量分析,加强数理统计、3S、模型构建等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优势,使得青海旅游研究更为精确与量化。充分借鉴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方法与理论,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和领域。
  
  2 应加强对青海旅游形象与营销策略的研究
  当今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除了考虑旅行费用、距离、时间等一般因素外,还越来越重视目的地形象,旅游地形象逐步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目的地也只有通过树立正面积极的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取得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近年来政府通过“郁金香节”、“民族文化旅游节”、“环湖赛”等节事积极打造和宣传青海旅游形象,但主题零乱,概念模糊,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势必会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学术界对此未能引起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较少。青海旅游形象的研究显得既重要又迫切。今后要加强对青海旅游形象定位及品牌的研究,深入探讨营销策略。催生旅游品牌产品,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3 加强旅游影响研究
  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目的地和客源地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的对青海旅游影响研究的文献只局限于对环境的影响,也只是定性的描述,不够深入,今后应在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旅游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研究。比如用数理统计、3S技术深入研究青海湖旅游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水体污染、自然景观的丧失和对动植物的破坏等,在社会影响方面深入研究旅游对目的地造成的就业压力、语言观念、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协调策略。对“环湖赛”这类大型事件的影响研究也应加强。此外,学术界也应加大青藏铁路对青海旅游业的影响和策略研究。
  
  4 加强社区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互助威远镇小庄村为代表的土族民俗旅游,以循化街子镇三兰巴亥村、积石镇下草村为代表的撒拉族民俗旅游。但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度依然不够,有必要深入研究,提出科学的发展模式,引导青海民俗旅游健康发展。探讨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应成为青海旅游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
  
  5 加强青海事件旅游的研究
  近年来,青海省开展了以“郁金香节”、“环湖赛”、“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国际藏毯节”等为依托的事件旅游,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力地拉动了青海经济的发展,成为青海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在资源整合、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学术界一直对事件旅游的关注程度不高,严重滞后,没有发挥学术研究的真正作用。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事件旅游的正常健康发展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