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共都兰县委 都兰县人民政府

  一、都兰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都兰县是一个农牧业县,长期以来.农牧业一直是全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县的工业经济和商贸、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工、农、牧及商贸流通等产业多头并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发展以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以及森林、水利资源为载体的循环经济方面提供了许多潜在优势:一是全县现有耕地约2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5万吨左右,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可饲养牲畜5万头(只),积攒农家肥17万方,节约化肥开支800万元。依托这些资源优势,2004年以来,经过积极探索,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广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沼气(清洁能源)―沼渣沼液优质有机肥一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庭院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县建成农村沼气池3890座,年均产气140万立方米,节约能源开支600万元,节约化肥开支33万元,在优化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随着近年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日光塑料大棚、两用暖棚、防灾基地的建成使用,农牧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农牧业资源积累进一步壮大,对形成和扩大“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牧养殖”“饲草饲料生产―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到目前,全县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600座,占地面积300亩;食用菌栽培棚20座;建成两用暖棚1800座,占地512亩;牛羊育肥户达700户,年均育肥牛羊1万头(只);改良黄牛3000多头,引进良种母猪1300头;组建各类协会5个。三是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煤、铁、铜、铅、锌、金、钾肥、硅灰石、石墨等47个矿种,共有矿产地227处,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的潜力巨大。特别是以西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精粉和县多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铅锌精粉生产加工企业在我县的落户和发展壮大,工业发展由单一的开采向深度加工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体系。同时也带动了建材、盐化等传统产业的发展。2005年生产铁精粉29.07万吨,铅锌精粉4800吨,钾肥8244吨,工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1574万元增长到“十五”末的1.19亿元,是“九五”末的5.38倍;四是通过“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天然林保护力度的加大,全县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凸现,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开始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尽管我县发展循环经济有着诸多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立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社会的要求相比,还面临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一是现有企业规模小而散,效益低,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在生产、市场、研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产品结构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工业经济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资源初加工产品多,大宗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结构单一;三是企业技术装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工业企业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增长方式仍很粗放,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转化率低;四是农牧业生产仍处在农畜产品出售阶段,农作物秸秆大量废弃或焚烧,利用率极低;农田水利设施渗漏比较严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不健全,亟待建立和完善;牧业退牧还草、划区轮牧的意识不强,草场压力较大;农村沼气覆盖面不广,能源成本较高,农牧民群众对沼气池建设的意识不强;农民对农药、化肥、农膜的滥用、泛用,既造成了农业资源浪费,又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一)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根本,着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1.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级次。以矿产资源开发为载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改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增强企业自我开发和自我创新能力。
  2.推动资源回收利用,促进工业持续发展。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决杜绝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资源开采环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保持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以保证资源的合理、有序、永续利用。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利用的观念,如西旺矿业公司要走矿石―铁精粉―生铁冶炼―铸铁生产―产品销售道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解决好资源开发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伴生矿深度加工和废弃物的利用问题,努力做到矿产资源的“吃干榨尽”,使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工业“三废”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施治污保洁工程,重点解决好西旺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县多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采选企业的排污治污问题。
  3.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在积极争取省上加大基础性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风险勘探等形式,扩大商业性勘查和开发,为大规模开发提供后续资源。今后,围绕优势产业群等重点产业进行招商。对现有矿产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县35家资源开发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扶持三到四家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纳税额大的项目,注重主导产业的链式发展,在生产经营、资源配置、资金融通、项目建设、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总量扩大。同时,重点扶持一批符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具有深加工能力、机制灵活、资产优良的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二)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快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学习培训,努力营造氛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促进都兰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强对农牧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科普教育,切实增强农牧业循环经济意识。逐步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循环型

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节约型农牧区建设。
  2.强化政府行为,推动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一是重塑农牧业经济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战略目标和具体的分阶段推进计划;二是加强对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专题调研,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农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档次和水平:三是完善农牧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四是强力抓好落实。把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作为“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统筹谋划,强力推进,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构建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探索县、乡、村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选树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
  3.建设农畜产品转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一是以发展养殖业为前提,通过农畜产品转化,走“粮食饲养牲畜一牲畜粪便还田发展种植业一种植业生产的粮食饲养牲畜”循环发展路子。积极实施“牧繁农育”、“牧繁牧育”和“自繁自育”工程,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粮食、青储饲料,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粮食作物的转化增值。“十一五”期间,农业区力争每年出栏育肥牛羊2万头(只):二是加大畜产品深加工力度。通过引进外资扶持龙头企业以及与外资企业签订合同等措施并举的办法,建立一批毛纺、皮革等加工企业,不断促进畜产品由肉食品加工向多成份深度加工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加农牧民收入。三是立足本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三废”污染的特点,以香日德下柴源村、兴盛村、察苏镇上滩西村、东山根村和宗加镇为核心,扩大温棚蔬菜、仔猪繁育、食用菌栽培、黄牛改良、绒山羊改良和宗加洋芋种植的规模,走基地、园区示范带动的路子。今年,重点实施好为686户牧户户均建设畜用棚圈1座的防灾基地建设项目;投资599.4万元,为270户群众户均建设120平方米暖棚1座、畜圈400平方米的畜用暖棚建设项目;100栋日光节能温室建设项目,为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奠定基础。
  4.减少农业投入品消耗。充分认识减少化肥、农药、水资源等投入品对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在化肥施用方面。一是引导农民积极开发有机肥源,如桔杆还田、合理轮作、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培肥地力。二是要通过科学指导如测土配方施肥,做到适时、适量、配方施肥,进一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在农药施用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力度,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
  5.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降低农牧民生活成本。到2005年底,都兰县已累计建成沼气池3890座,为农牧民群众降低能源消耗633万元,户均降低1798元。今年,我们在实施好500座沼气池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牧民通过自筹资金,大力实施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初步形成“畜禽粪(厕)―沼气―无公害蔬菜”、“人畜粪―沼气―清洁能源”等多种循环发展模式。
  6.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县农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今后,我们将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采取项目资金投入和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完善农田配套渠系,维护好现有的主干渠道,有效防止灌溉用水的渗漏:二是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无节支的漫灌行为,台理节约灌溉用水:三是积极做好水库、涝池的清淤和维护工作,保证各阶段的灌溉用水。四是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作物的亩均单产。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采取平整土地、改善农田渠系配套、优化土壤等方式,改造现有耕地范围内的中低产田,提离农业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7.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技能上下功夫,依托“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市场所需专业的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提高技能性劳动力输出比例。“十一五”时期,每年培训农牧民不少于900人(次)。县内以西旺矿业公司、青海昆仑钢铁有限公司30万吨生铁冶炼等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以及中心城镇商贸流通为载体,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就近就地转移能力。县外通过专项对接、专门组织、开发新的转移渠道,积极引导农牧民到外地打工经商,提高来自农牧业外部的收人。“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不少于2万人(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8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