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实际,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繁荣
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一、现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一)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性和认识不清是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根源
一是传统的农业文化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阻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保守的特点。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二是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参考,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基层领导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二)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文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甚至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使农村文化出现盲目的仿效,势必造成农村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脱节,出现“亮点不亮,特色不明”的混合局面。二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据统计,我国个别乡镇存在图书馆、文化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
(四)新农村文化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当前,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而文化建设既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涵盖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形成多种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门文化管理人才。据了解,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只有1名专职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老化,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的掌握比较欠缺。由于文化工作缺少人手,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基本处于随意、自发状态①。三是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在当前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中,村民被放到了从属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被很好的激发出来。四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包括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效果评估机制等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体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②五是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农科村和战旗村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用途单一、使用率低。
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坚持正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
一是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二)加大对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二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一是开展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二是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四)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探索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详实完善、切实可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着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实现向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模式转换,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三是呼唤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主体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唤醒村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进行、长期收效。四是完善新农村文化制度建设。要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探索“三下乡”支农活动等一些村外支农项目的运营机制;要完善农村文化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要建立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估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效果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官员将注意力投向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②王国敏.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R]2007.2.
③王艳梅.浅谈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上旬).
④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 光明日报,2006-2-1.
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2.16.
[2]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
[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上)[J].求是.
[4]鲍伯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热点分析,2007.
作者简介:
张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曾帆,2010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现供职于77123部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0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