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需要加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庆龙
本期“热点聚焦”栏目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广东东莞。不是因为东莞又有什么新的不同凡响的举动,而是我们试图通过对东莞的“解剖”,引领读者走进东莞人兴奋与忧虑的斑斓世界,解读东莞和“千万东莞”更深层面的问题。
东莞以外贸发达著称于世。如今,满树繁花的东莞依然精神抖擞,依然意气风发,依然豪情万丈。但我们隐约感到了东莞成长的烦恼,甚至类“东莞们”的困惑。这种烦恼和困惑直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已然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话题的缘由当然是中国外贸。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对外贸易量雄居全球第3位。于是,有人便说,中国外贸强国梦已可感可触。但从国际交换中的利益分配来看,中国离贸易强国的美好境界似乎还需走过万水千山:在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一半;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我国的话语权还不十分有力;在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中,我国的分量还不足以有效扼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
海关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5948.1亿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3150.9亿美元,增长29.3%;进口2797.2亿美元,增长12.7%。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6905.1亿美元,增长25.3%。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
显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能排斥加工贸易。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7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不仅在产业规模上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而且产品结构、经营主体和运作方式都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已经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海关监管的一种主要的贸易方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国外基本要素没有根本改变,今后数年我国加工贸易仍将处于一个稳定发展时期。一方面,随着科学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日益加强,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我国良好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充足和成本适宜的土地、厂房和劳动力资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及巨大的市场容量,成为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的有利条件。
加工贸易也面临一些问题:国内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长期发展后劲;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可持续的发展空间;附加值低。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研发、设计、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中,我国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从而导致增值率的提高不大;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工贸易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都对加工贸易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如何实现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如何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制定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和贸易管制措施,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加工贸易产业;如何从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出发,探索实现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方法和途径等等,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加工贸易需要加工。
加工贸易需要深度加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7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