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豆病害的防治有着很大的价值,因为此病害发生率搞,而且一旦发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就是通过对于大豆病害防治技术的分析,对如何防治大豆病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豆病害 防治 技术
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大豆菌核病、大豆灰斑病、大豆病毒病,为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一、大豆根腐病
1.田间症状
大豆根腐病,是由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多种病菌引起的,主要以镰刀菌和丝核菌为主,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越冬,后期根部变黑,表皮腐烂,病株发黄变矮,下部叶片提前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荚少、粒小,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2.侵染源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尖镰孢菌嗜管专化型和直喙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土壤习居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以休眠菌丝或菌核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春季低温及低洼地或连续降雨(多湿),根、茎基部伤口多易发病。播种过深、过早,幼苗出土慢及重茬、耕作粗放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宜与禾本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菌量。(2)适期播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并要早中耕,深中耕,以起到防寒增温,增强大豆生长势提高抗病的。
3.2药剂防治:(1)播种前采用35%多克福悬浮剂(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60-80包衣,防效达70-80%。(2)苗期使用3%育苗灵(恶•甲水剂)300倍液或15%绿家宝(恶霉灵)水剂1000倍液苗带浇灌防治,亩用药液65―70公斤。(3)苗期喷洒植物动力2003、云大120、神水多多收(植物生长调节剂)加ABT生根粉(根旺、生根宝、生根王等)。
二、大豆孢囊线虫病
1.田间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俗称“火龙种子”。在大豆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田间表现大片黄黄绿绿、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被害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缩短,叶子变黄,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整株叶片自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全株枯死,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根系细而乱,支根少、毛根多,不结根瘤,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孢囊外露,根液外渗,引发次生土传病害或根腐。
2.侵染源及发病条件
孢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显著养活或没有根瘤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折色或黄白色突起的小颗粒,大小约0.5毫米,即孢囊,内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以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以上,以2龄幼虫寻幼根根尖侵入,还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7月间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大豆连作重迎茬,土壤中孢囊累积量大,发病重;沙质土、盐碱土,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措施:实行轮作,防止重迎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或6年以上轮作。
3.2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增强植株抗病也有明显效果。或增施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大豆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而且能促进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增长,可减轻孢囊线虫的危害,增加大豆产量。
3.3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3.4药剂防治措施:(1)采用35%多•克•福悬浮剂按药种比1:60-80包衣,防效70%。(2)亩用3%克百威颗粒剂3-4公斤或5%甲拌磷颗粒剂6-8公斤,随底肥或种肥沟施,防效80-90%。
三、大豆菌核病
1.田间症状
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叶片染病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初呈暗绿色水浸状,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严重者整株枯死。
2.侵染源和发病条件
大豆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土壤,为土传病害。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再侵染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流行条件:土壤持水量27%至饱和水,大气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15-30℃。一般土壤菌源量大的连作地或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开花始盛期)用药:
3.1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粉1500倍液;
3.240%菌核净(50%复方菌核净)可湿粉1000倍液;
3.3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
亩用药液量30―45公斤均匀喷雾。
四、大豆灰斑病
1.田间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的小圆斑,后扩展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至红褐色状如溥纸的蛙眼斑,大小2-5毫米,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中间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侵染源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大豆短胖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我国有11个生理小种。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发病,幼苗子叶呈半圆型褐色凹陷病斑,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再侵染邻近的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向全田扩展。重迎茬或邻作为大豆,7-8月份多雨高湿(RH>80%)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易于病害流行。
3.防治方法
3.1播前用35%多•克•福悬浮剂按药种比1:60-80包衣,防止种子带菌。
3.2大豆盛花期至结荚初期,田间病株率>50%,病叶率>20%喷药防治: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0-600倍液,隔10天一次,二次用药,50%扑海因悬浮剂(异菌脲)1000倍液,一次用药,亩喷液量30公斤。
五、大豆病毒病
1.田间症状
大豆病毒病又称大豆花叶病,轻花叶型,叶片生长正常,呈现轻微淡黄绿相间的斑驳;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皱缩严重,叶脉变褐弯曲,叶肉呈泡状凸起,叶缘下卷,植株矮化。
2.侵染源和发病条件
病原物称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只系统侵染大豆、蚕豆、豌豆。种子带毒田间形成病苗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田间再侵染以大豆蚜和豆蚜的有翅蚜形态非持久性传毒。生产上使用带毒率高的豆种,且传毒昆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差,播种晚时,易流行。
3.防治方法
3.1生产上要求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5%以下。
3.2有翅蚜迁飞前使用50%抗蚜威可湿粉1500倍、10%吡虫啉可湿粉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田间均匀喷雾,亩用药液30-45公斤。
3.3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粉或10%病毒王可湿粉500倍液,2%菌克毒克水剂200倍液,亩用药液30-45公斤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战勇;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的生物学检测、株系鉴定及大豆抗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凌以禄;大豆病害(续)[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年04期.
[3]韩善华;大豆根瘤细菌周膜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翟惠;防治大豆发生紫斑的方法[J];新农业;2005年0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3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