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灌云县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灌云县沿海开发的优势、沿海开发成果、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措施、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保障的阐述,论述处理好沿海开发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持续协调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建设生态海滨新区的要求。
关键词:沿海开发 环境保护 措施 保障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滨黄海,西与沭阳县、东海县接壤,南以新沂河中泓与灌南县相邻,北与云台区、海州区相邻。该县海域位于江苏海岸带北部,海州湾的南端,上界南起与盐城市响水县陈港镇交界处位于灌河口下游,北至与连云区交界的烧香河闸下游的埒子口。区内有燕尾港镇、圩丰镇、县属盐场、洋桥农场、县水产养殖公司、县渔业社和省属灌西盐场、五图河农场等八个农、盐、渔场和乡镇。海岸线长39.7公里,滩涂总面积42万亩,其中:己围潮上带滩涂37.5万亩(开发利用30.3万亩),荒滩4.5万亩。浅海水域总面积16万亩,其中潮间带3.3万亩,5米等位线浅海水域12.7万亩。境内现有新沂河、五灌河和古泊善后河等三条入海河道,其中新沂河为跨省级入海河道,古泊善后河为跨市级入海河道,五灌河为县级入海河道。
一、沿海开发的优势
灌云县的燕尾港港位于灌河口岸深水段,河宽约1000米,通达大运河、长江等黄金水系,也是江苏省唯一的海河联运港口。作为苏北地区条件最佳的港口之一,汇集了优质的发展要素和发展资源。
1.港口岸线优势。灌云拥有海岸线长39.7公里,境内的燕尾港港地处灌河入海口,燕尾港港码头正常水深为7米,最大潮升幅4.7米,可达到11.7米;最小潮升幅3.9米,可达到10.9米,可用岸线长6公里,进港航道长12公里。燕尾港港北距连云港港28海里、青岛港135海里、大连港397海里,南距上海港310海里,东距韩国仁川港378海里、釜山港425海里、日本大阪港823海里、横滨港471海里。
2.交通区位优势。燕尾港港位于黄海之滨,右连入海通道灌河,灌河为淡水内河,水深7~9米,能通航3000吨级船只,灌河两岸及燕尾港港临近海域可建设数十个万吨级码头,海河联运得天独厚。燕尾港港陆路交通便捷,324省道以及规划建设的连盐铁路支线直达港口,沿海高速、海滨大道以及242沿海大道近港而过,构成了以海、陆、河联运的交通网络,可为发展大物流提供支撑。
3.滩涂盐田优势。燕尾港镇及周边地区多为滩涂、盐田等,有可供开发的沿海滩涂和低产盐田近50万亩,腹地广阔,地势平坦,人口稀少,用地成本低,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耕地保护的大气候下,是发展大工业的理想之地。
4.特色资源优势。沿海地区有广袤的滩涂资源,可供养殖对虾、益蛏、文蛤、紫菜等多种水生动植物;有浅海及渔场资源,海域内及附近的开山渔场和海州湾渔场产有60多种海产品,生产的盐渍虾皮主要出口韩国;开山岛、大面积的沿海湿地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5.充沛水源优势。燕尾港港地处沿海,海洋水取之不竭,可以保证热电厂等大工业冷却水所需。另外经过燕尾港港入海的有新沂河、五灌河、灌河等河流,常年可提供淡水100亿立方米以上,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可以满足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
二、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措施
近年来,灌云县对直排入海污染源状况、入海河流水环境质量、港口和船舶污水垃圾处理情况、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业园区环境保护、重点渔业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以及海上倾废污染防治等进行专项治理。
1.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运行状况良好。灌云县南风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日均处理生活污水15000吨左右,出水COD在50毫克/升以下。灌云县蕾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运行正常,县城及周边乡镇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处理,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
2.加大园区环保投入,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升。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尾水排放稳定达到国家综排二级标准要求。园区有废水排放的企业均建设了废水预处理设施,废水经预处理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新沂河尾水通道。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二期正在建设,海滨新城区生活污水管网正在不断推进。集中供热能力继续提升,余热供热管网正在建设,即将形成新的供热网络,园区集中供热能力明显提升。连云港铃木组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危险处置项目投入运行,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3.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确保达标排放。灌云县不断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相继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零点突出检查行动、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等环境执法行动,对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有效促进了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减少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准产关,坚决从源头控制污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障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在省环保厅统一组织下,配合省环科院组织编制了《古泊善后河水环境综合防治规划》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强化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相继建成了盛源养殖公司、大南猪场等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示范基地,减轻了畜禽养殖业污染。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现代化农业种植水平,大力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5.近海海域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灌云县环境监测站对近岸海域的古泊善后河、车轴河、五灌河、新沂河入海河流的4个点位和入海河口的两个点位进行了采样分析,完成了河口工业用水区及陈家港等十港区20项海水监测项目的采样任务。从监测情况看,近海海域环境质量良好,达到近海海域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县域内海洋和海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较好。严格执行国家伏季休渔制度,禁止在休渔期出海捕捞。燕尾港码头配备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运行正常。
三、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保障
1.组织管理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继续推行党政干部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落实规划,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环保责任书,与干部的使用提拔挂钩,形成严厉的制度约束。
2.政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及投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环保资金的投融资渠道;如出台有利于污水回用的价格优惠政策,以经济杠杆推动污水资源化;引进多种经济成分,采取BOT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建设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生态补偿和修复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等。
3.资金投入保障。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建设资金来源,安排好中央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的地方配套经费。拓宽资金来源,积极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以及省、市内相关资金,对我县环保项目的资金补助。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
4.执法监管保障。建立环境监管与决策服务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察、环境安全、核与辐射、固废、信息、宣教方面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管理强的环保队伍,加强对整个环保工作的监管。同时积极探索与山东省和徐州、淮安等市的环保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区域污染问题。
5.环境科技保障。建立健全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灌云县社会经济若干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和科技攻关;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模式。
6.宣传教育保障。加强环保宣传和培训,倡导绿色消费;完善环保舆情监测体系,保证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落实环境污染公众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管理。
四、沿海开发的成果
近年来,灌云县紧紧抓住江苏省加快沿海开发和灌河口地区列入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港布局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沿海地区开发进程,以此来拉动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发展。
1.抓沿海发展规划。灌云沿海资源虽然较为富足,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有效整合,基本处于粗放式的利用状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2006年,灌云县投入近2000万元,委托深圳规划设计院对县域经济、港口及重点区域的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确定了“既要向大海淘金,又要与市区接轨,精心打造好东西连接点,形成西城东港、南拓北连”的战略性规划思路,迅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着力把燕尾港港打造成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港、灌河流域的龙头港,建设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在沿海规划上,立足高起点、科学化、全覆盖,总体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南起灌河口、北至埒子口,规划布局港口仓储区、工业集中区、船舶工业园、一类工业园、海滨新城区和生态休闲区“六大板块”。
2.抓园区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区是灌云县呼应江苏省沿海大开发战略,融入连云港市“一体两翼”临港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环保、土地、交通、港口等综合优势,规划建设的临港工业园区。在产业定位上,主要以发展三类工业为主,一、二类工业为辅,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船舶制造、清洁能源、金属冶炼、海洋化工以及港口物流等产业。目前,临港产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5亿元,区内“五纵九横”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开发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日供应5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每小时70吨的集中供热站以及消防站已投入使用,园区的综合配套功能、集聚辐射效应和支撑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临港产业区的差别优势日益显现,已逐步成为苏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环保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对外吸引力强的临港产业区。
五、结束语
沿海开发必须坚持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持续协调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建设生态海滨新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灌云县水利志方志出版社
[2]灌云县环境保护局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灌云县环境保护局
[3]灌云县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灌云县水利局
[4]灌云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灌云县环境保护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3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