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从野外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某金属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做了阐述,并对该矿床的矿化富集规律进行了简单总结。笔者有幸参加了该矿区的矿产的矿产普查工作,对该矿区有了一定的了角,在此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是给同行供参考。
  关键词:金属矿;矿层位;土壤异常;富集规律
  1 地质概况
  1.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属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八村群组和奥陶系下黄坑组、长坑水组、龙头寨群(图1)。寒武系八村群组( )分布于矿区的西部大体沿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仅分布寒武系八村群组上部层位。为本区锡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奥陶系分布于矿区中部、西部,有奥陶系下黄坑组(O1xh)、长坑水组(O1-2ch)和龙头寨群(O2-3L)。奥陶系下黄坑组(O1xh)为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中层粉砂岩;奥陶系长坑水组(O1-2ch)为薄层绢云母板岩、硅质板岩、粉沙质绢云母板岩;奥陶系龙头寨群(O2-3L)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绢云母板岩,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龙头寨群下亚群(O2-3La)、龙头寨群中亚群(O2-3Lb)、龙头寨群上亚群(O2-3Lc)。
  
  图1某金属矿区地质图
  1.2 构造
   该金属矿处于瑶玲褶皱带北东向猴古窝向斜南西抑起端西翼,东西向贵东岩体北缘。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有猴古窝向斜,断裂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北东向个北西西向断裂也是主要的控矿构造。
  1.3岩浆岩
   该金属去南部分布东西向贵东岩体,北东部分布青嶂岩体,均为复式岩基,主体期为燕山第一期,物叹推测,两个岩基于深部相连,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区内南侧为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西侧出露石英斑岩。工作区内岩脉发育,以中性、酸性岩脉为主。多处出现矿化闪长岩、闪长玢岩,如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闪长玢岩,方铅矿、闪锌矿呈侵染状、星散状分布。
  1.4地球化学特征
  1.4.1 1:5万化探异常特征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表1),圈定子沟子坑异常。异常呈面状展布,面积约25km2,组成复杂,异常强度高。异常面积以Sn、Pb、Zn、Ag最大,Bi、Be其次W最小,由西往东大体呈现出WBi Be Mo-Sn As Pb-Zn Ag组分分带,显示异常区存在埋藏较浅的隐伏岩体,而W Bi Be Mo异常有可能处于岩体凸出部位,该组分分带也反映了矿化分带。
  表1 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值表
  特征值 As Sb Cu Ag Pb Zn Mo Be W Bi Sn
  面积(km2) 6 5.5 3.5 16 16.75 10.25 5.75 10.5 4 7.0 18.5
  平均值(WB/10-6) 791.76 17.39 155.1 1.99 742.44 980.82 15.47 24.72 129.46 50.7 122.55
  最大值(WB/10-6) 9294 137.5 798.0 19.2 10420 20940 170 88 670 621.492 1200
  衬度 7.92 3.48 3.10 6.22 7.42 6.13 6.19 3.92 8.63 16.9 10.21
  注:衬度=最大值/平均值
  1.4.21:1万土壤测量异常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Sn异常浓集中心地带开展了1:1万土壤剖面测量,累计采样面积9km2,采样网度200-400×20m,圈定整体呈北东向宽带状展布的异常,长大于3.5km,宽大于1~2km,面积大于4km2。Sn、Pb、Zn、Ag、Cu异常强度高,W、Bi、As异常强度则较弱(表2、图2)。中部出现面状分布的Sn、Pb、Zn、Ag、Cu、W、Bi、As浓集中心,由西往东存在W、Bi-Sn、Cu-Pb、Zn、Ag组分分带。
  表2土壤测量异常特征值表
  特征值 Pb Ag Bi Sn Zn As Cu W
  一般含量(×10-6) 140~550 0.3~0.7 0.5~1.8 50~300 135~320 50~65 30~55 8~14
  峰值(×10-6) 5495 21.4 147 2090 2138 83.7 3715 1625
  平均含量(×10-6) 435 1.3 2.2 205 271 62 116 13.2
  异常总面积(km2) 3.04 1.87 1.22 0.95 1.79 1.64 1.08 0.22
  
  图2 土壤测量异常剖析图
   高强度异常较明显沿断裂分布。沿F2-1分布的异常大于2km,Sn123~1360×10-6、Pb200~2301×10-6、Ag0.5~3.31×10-6;沿F2-5分布的异常长约2km,Sn182~575×10-6、Pb299~1480×10-6、Ag0.55~6.8×10-6;呈北西西向连续展布。
  通过对异常揭露,发现了一批矿体。
  2 矿床地质
  2.1 矿带地质特征
  该矿(化)带分布在猴古窝向斜北西翼,主要受控于破碎带,呈北东向、北西西向展布。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工区北部,产于龙头寨群下亚群(O2-3La)与长坑水组(O1-2ch)界面附近。锡、锡多金属矿体分布在普查区南部,含矿地层为寒武八村群组( )、奥陶系下黄坑组(O1xh)、长坑水组(O1-2ch)、龙头寨群上亚群(O2-3La)、下亚群(O2-3Lb)。矿带走向长约2km,宽度约1.5km,由6条大致平行排列的北东向赋矿断裂和3条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组成。单个矿(化)体长度200~1500m,厚度0.25~8.87m,其产状严格受断裂带所控制。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体形态及规模
  该金属矿(化)体主要受破碎带控制,锡铅锌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矿化蚀变带中,在走向及倾向上均有尖灭再现现象。目前在该金属矿区施工钻孔11个,工作量2883.05m;槽深工作量14087.19m3,目前该矿区已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矿体两条,共圈定有一定规模的锡矿(化)体9个,单工程控制锡矿(化)体17个,其中单工程控制隐伏矿(化)体10个。经初步资源量估算(3341)Sn10000t,(333+3341)Pb30000t、Zn18000,随着进一步的工作,该金属矿资源量有望继续增加,成为一大型矿床。
  2.2.2矿石质量特征
  (1)矿石矿物成分
   主要金属矿物为锡石、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芳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萤石、方解石等。
  (2)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有用组分主要为锡。部分矿石中含有铅、锌、铜,有害组分为硫、砷。矿石品位(品位),Sn0.10~2.18%。
  (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自然类型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岩,工业类型为锡矿石,呈块状、角砾状构造,侵染结构状、破碎状结构。
  2.2.3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比较强烈,愈靠近矿化带或矿体,蚀变就愈强烈,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蚀变具有带状分布特征,以矿脉为中心,呈现出向两侧蚀变依次减弱的对称分带。
  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等。

  3 矿化富集规律
  3.1 富集规律
   该金属矿床,根据控矿和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与蚀变的关系,总结具其矿化富集具有如下规律:
  (1)矿区矿体控矿因素以断裂构造控矿为主,断裂带愈大,矿体规模也愈大,矿化也愈连续,矿化也富集,如V1号矿体。
  (2)晚期脆性断裂的膨大部位矿化富集,矿层愈厚,矿化愈强,如V1号矿体。
  (3)围岩蚀变规模愈大,蚀变愈强,则矿化愈强,并形成锡多金属矿床。矿化富集与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萤石化、云英岩化等蚀变关系密切。尤其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萤石化、硅化与矿化富集关系最为密切。
  (4)矿体沿垂深方向矿体厚度增大,矿石品位具有变富的趋势,在该矿区钻孔ZK1401揭露的V1、V2号矿体说明了这个特点。
  (5)纵观整个矿区,该矿区矿化具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现象。由地表往深部、由西往东具有W、Bi-Sn、Cu-Pb、Zn、Ag的矿化分布规律。从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和槽探、钻孔揭露情况均表明了这一规律。
  3.2矿床成因
  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带内及围岩蚀变十分强烈,矿体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断裂带所控制,北东向断裂带和北西西向断裂带为矿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另外,矿化还与一定的岩性有关,矿化带以寒武系和奥陶系为赋矿层位。
  3.3 找矿标志
  据该矿区矿化富集规律及矿床成因分析,总结其找矿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区内大多数断裂本身就是矿(化)体,因此断裂是一个很好的找矿标志。
  (2)赋矿层位为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主要岩性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奥陶系主要岩性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板岩、硅质岩。
  (3)铁帽是一个很好的找矿标志。
  (4)1:1万土壤测量异常显示矿体展布及物质组分,在该矿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意义。
  (5)地表绿泥石化、云英岩化、褐铁矿化是很好的找矿标志,钻孔中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等是明显的近矿标志。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该金属矿(化)体主要受破碎带控制,赋矿层位为寒武系和奥陶系层。
  (2)该金属矿区矿化具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现象。
  (3)围岩蚀变与矿化富集关系密切,因此蚀变是很好的找矿标志。
  (4)据矿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带特征等情况,认为该区仍存在较大的找矿前景。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0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