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新视角探究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传统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术教学是一种人文教学,同时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教学。美术欣赏是让学生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下,从新的视角出发,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正确给予评价,从而改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加强自我情感的体验,最终来传承中国传统特色的美术文化。
  关键词:美术欣赏生活情感文化
  
   欣赏是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看法,美术中的欣赏是让学生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下,从课堂中,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正确给予评价,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新事物充满期待。
   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正是运用了这一程序,深入课堂展开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了形式的单一性,尤其是在资料相对缺乏的农村,有的美术教师干脆把欣赏教学换成绘画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
  
  一、欣赏源于对生活的感知
   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而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感受生活就要学会欣赏。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活”的美术,从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与感知。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为了方便以往都是教师收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边看图边介绍,学生则很被动的欣赏着,最直接的就是无法理解作品背后的生活感悟。在这样被动的理解下,往往也不能激发学生在美术创作上的灵感。
  (一)欣赏的形式
   1、听中悟
   美术欣赏不仅仅局限于图片的欣赏,结合生活,让形式多样化。如《下雨天》一课中,采用听的方式感受,从而冲击学生的感官。播放各种频率的下雨声,让学生闭上眼来体会,等音乐放完后,分别就自己的感受来说一说自己雨天的情景,学生的描述就比较的丰富,说到了毛毛雨、大雨甚至暴雨、雪雨;也说到了下雨天的快乐和烦恼。而后学生对几幅下雨天的绘画作品也有了很直接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欣赏,学生自己作画就不再难以下笔了。
   2、看中想
   欣赏中也不能少了观察,尝试让学生先从生活中去认真观察对象,克服概念化的事物形象,再让学生回归到美术作品的赏析。如小学四年级下《蔬菜造型》一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成品进行观察,从中找出运用的材料,结合生活中常看见的和吃到过的进行比对,从而来欣赏蔬菜带给我们的美,体会厨师的巧夺天工,来发现双手的美。
   3、动中评
   尝试让欣赏也动起来,最有体会的是小学三年级下《我们爱劳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表演欣赏,观察劳动的各种姿态:擦窗、扫地、放课桌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的人物动态,接着选几个代表进行全班表演,让他们说说劳动人物的动作特征,同时给出一些画家的作品进行欣赏点评,学生的认识就有了提高,对画家的画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二)欣赏的角度
  传统的美术欣赏非常淡化角度,一件美术作品往往就是评价直观给人的感受,学生也往往会用“好看”与“不好看”作为自己欣赏完后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拓宽美术学习活动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多角度的把儿童的目光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社会,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在《风筝》一课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从风筝的造型、结构、绘画等多个角度进行欣赏。对不同造型的风筝的欣赏,来了解风筝的历史;根据风筝上不同的绘画,来诠释风筝作者的思想。
   在《美术的魅力》一课中,除了学生知道的绘画形式外,还从作画工具、材料等角度来欣赏中西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国画、油画、版画的不同;从笔法、用色等角度让学生开始了解抽象派、印象派,写实派的不同。
   通过多角度欣赏,使学生对生活的欣赏开始丰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体验美术的乐趣,使欣赏不再单一成为课堂上的产物,而是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
  
  二、欣赏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美术欣赏是一个情感展现的平台。如何才能在美术欣赏的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情感教育呢?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观察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色彩、线条、明暗、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欣赏的角度来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体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会欣赏他人,学会积极主动的交流。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欣赏、表现、创作。
  (一)创设师生愉快的欣赏氛围
   小学生从低段到高段,对美术课有着很大的欣赏与理解上的变化。他们对美术的接受与喜爱程度是由教师引领的,“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教导。
   1、角色互换
     欣赏课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意义。
   如上《中国民间艺术》课时,课前让学生回家找从小玩过的玩具,从中找寻童年的快乐。课堂上故意装作不知道有这么多好玩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对自己手上的玩具进行展示介绍,课堂也唤起了许多同学最初玩时的情景,最后对民间艺术进行总结和扩充,使之原本抽象的欣赏变得有感情味,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高了,想说的人也就多了。
   2、合理评价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总是希望得到教师肯定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如在泥塑欣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对陶泥不认识,对其烧炙前后作品变化不是很明白,自然对成型的泥塑作品的欣赏上存在偏差。于是对他们对泥塑作品的自我见解,采用肯定的评价,小学生的独到见解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对其创作有着实际的推动作用,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入该作品背后的意思。
   3、倾听心声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师多以自己讲为主,学生以看听为主,这样的课多几次,学生就有种倦怠,失去了原本的情感交流。
   尝试在课堂上以学生说为主,教师倾听,可以从中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学生谈对教学的想法,会使得欣赏不再单调,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而增强了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听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架设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1、故事讲述
   故事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能够从故事中了解一件美术作品作者的背景,从中感受不同年代的美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开始去明白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通过故事的讲述,学生从听来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如学习《毕加索》一课中,起初学生的直观是这个画家有点乱,而且是越来越乱。在讲述了毕加索的一生故事后,学生对毕加索这个人,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了深刻体会,画家是要表达一种个体的感受,一种情绪、感情的强烈宣泄。光是对作品的欣赏就显得很苍白,教师也无法讲明白,通过故事就可以很快的体会情感,使欣赏变化为教育。
   2、摄影欣赏
   在语文学科中的古诗配画展览中,把诗文引入图画,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而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情感,两者只是表现的手法不同。
   尝试把摄影引入美术课堂,在中高段的欣赏教学中运用,学生用绘画的眼光,从审美角度拍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秋天的收获》一课中,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拍摄属于秋天独特的景色。课堂上学生自己拍摄的素材取代了教师收集的大量素材进行欣赏,作品贴近学生的理解,同时也传承和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欣赏变化为一种体会。
  
  三、欣赏让课堂文化更加丰富
   美术课堂文化就是对学生“爱美”、“赏美”、“呈美”、“创美”的教育,美术欣赏让美术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课或设计课,课堂上更多的展现了学生的环境文化,发扬了精神文化,构建了行为文化,感受了时空文化。
   1、课堂环境文化
   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更加有利于进入欣赏的状态,尤其是在展示学生自己作品的欣赏时,适当集中展示会让学生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上有个客观的态度。教室的合理化布置对欣赏有一定的渲染气氛,如在《日出》一课中,教室里拉上窗帘只露出一缕阳光,让学生体会光明的渴望,在渐渐拉开窗帘的过程中,感受太阳慢慢升起,学生对课本上的绘画作品就有了很好认识。
   2、课堂精神文化
   欣赏更加能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传承,向世界多元化发展。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东方美术文化,学生从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民族的美术文化,从中结合世界优秀的多元文化进行创作。在欣赏的同时,适当增加乡土美术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更加大胆地表现自己对美术的看法。
   3、课堂行为文化
   课堂行为在美术课中最具有表现,欣赏课中呈现的效果往往是教师与学生行为所决定的。安排小组合作欣赏,对作品的看法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进行全班的讨论,这样对作品的见解就比较丰富,学生通过这样的行为来相互学习。此外还可以安排游戏式的欣赏,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对作品和时期配对,从作品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时代,从中欣赏的价值也在其中体会了,学生比较快的明白作品背后的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4、课堂时空文化
   欣赏本身就不局限在单单是美术本身,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对学科间的整合与参透,是美术的欣赏空间智能化,也使得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和谐发展。欣赏课最多的是应用网络,安排学生在电脑教室里上美术课,对学生来讲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学生可以自己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在网上查找资料,用自己的审美眼光来选择大师的作品,这样对美的认识提高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美术欣赏教学,从新的视角出发,融入时代,让美术生活化与多元化。立足课堂,又不局限在课堂;立足传统,又不失创新。以学生为中心,让欣赏课成为了解历史,感受生活,体会情感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丽.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C],2003:
  [3] 程振响. 《文化管理:超越古反的学校发展诉求》[C],2005:
  [4]欧阳启名.《中国美术鉴赏》[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5]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杨惠东,朱凡.《少儿美术》[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3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