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始终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不仅能提供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对实验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目的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物理实验验证物理假说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而且还能验证物理假说,检查物理理论的真伪。因此,实验既是建立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例如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假说,在被吴健雄的钴―60实验验证后,才被公认。法拉第由“电生磁”萌发的“磁生电”的假说,被实验验证后才变为物理规律。另一方面一些物理理论被实验检验后不得不抛弃,如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在统治了物理学两千多年后被伽利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而被人们抛弃。有如“以太”和“燃素”虽在物理学中存在多年,最终还是被实验检验而宣告并不存在。
     作为物理实验,它之所以能够充当验证物理假说的依据,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是由于物理实验具备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根本属性。物理假说和理论是人们的思维对于自然界规律性的反映,那么作为检验这种反映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能是理论本身,同时又不能是客观对象本身,因为作为纯粹的客观对象并不能证明理论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又必须具有把人的思维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物理实验恰恰具备以上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所以物理实验是验证假说,检验理论的标准。
     三、发挥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实验成功与否取决于实验报告的质量,缺少实验报告这一环节,严格地说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在每次实验之前有针对性的要对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在做实验前进行一定的说明,并且通过完成报告内容帮助学生理顺实验的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从而减少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实验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的实验报告,让学生正确理解原理,仔细记录数据,准确归纳结论。
  四、在实验中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
  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居多,相对而言探究性实验比例偏低。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特别是增加探究性的实验。
  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在分组实验时教师往往是先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做一遍,因而造成一种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做配角的不良印象。所以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自己操作,真正成为实验的实施者。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就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有设计思路上的错误,也不随意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多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无论是哪一种实验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教材,掌握教材,通过各种感觉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打好基础,以便学生很好的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理论,能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物理实验的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4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