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安市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将西安市城六区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历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以前(1949年10月以前)、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1978至2000年以及2000年至今。分别对这四个阶段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在总结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对每个历史阶段的演变机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教育设施 空间分布 演变机制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义务教育均衡化。中学教育设施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担当的作用愈加明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教育资源合理调配的目标,同时也是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任务。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将就西安市城六区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1.2 研究区域
  出于对该研究项目的把控能力考虑,本文以西安市城六区为研究区域,即包括新城区、碑林区、未央区、雁塔区、莲湖区、灞桥区等六个城区。
  1.3 研究对象
  中学教育设施包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完全中学、一贯制学校(中学部)、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在这里作者把研究对象适当缩小以利于研究的进行,即研究对象界定为中学教育设施中的初级中学部分。
  2 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历程
  根据笔者对西安城六区中学教育设施建设的实地调查和分析,将西安中学教育设施建设及其空间演变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1949年以前)、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1978―2000年和2000年至今的四个阶段。分别探讨西安城六区的中学教育设施在这几个阶段里的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1949年十月以前):内城集聚为主要特征,私立中学数量居多
  在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10月),西安城区共有33所中学,其中包括七所公立中学和二十六所私立中学。造成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设施布局特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中学教育设施集聚在内城是和西安市城市建成区规模有关。民国时期,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国内连年战乱,西安城市建设步伐比较缓慢,城区规模几乎与清代无异,市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墙内、东关、西关、北关和南关。第二,私立中学数量多于公立中学的特征和民国所处时代背景有关系。国民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举办更多的中学,这就给社会名流和抗战时的旅陕爱国人士举办私立中学提供了契机,具《西安市志》记载,抗战时期,西安市私立中学数量达到20多所。
  1.2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由核心城区向外围城区发散分布
  这一时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共和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也包括中学教育事业,中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一方面,学校的数量飞速增长,另一方面,学校布局开始从内聚逐步走向分散,这一时期的中学设施也奠定了如今西安城区中学设施的基本格局。
  1.31978至2000年:区位指向性开始凸显,民办中学取得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虽然西安市地处于中国的西部,但是西安的经济也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城市功能区的扩展,伴随着近郊人口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也在向外城辐射扩展。在1978―2000年的20年多里,西安市共新建了14所中学,这些中学主要分布在雁塔区和碑林区,而未央、莲湖、新城、灞桥四区各自仅增加一所中学,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特征。另外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这一时期民办中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五所民办中学是这个时期建设举办的。
  1.42000年至今:由二环内集聚到二环外发散分布,中学设施资源优化调整
  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安经济紧跟中国经济的发展潮流前进,社会公共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然而从数量上来看这一时期西安市的中学设施数量增加不明显,据统计在2008年整个西安市的普通初中居然减少了5所,同时民办初中也出现了数量减少的趋势,同时从空间表现上来看,西安市中学设施布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改变,依然存在二环以内集聚分布,二环以外发散分布的空间布局特征。
  
  图一 1949年中学教育设施布局图(自绘) 图二1978年中学教育设施布局图(自绘)
  
  3 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演变的机制分析
  通过对西安城六区中学教育设施在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下面就对影响其空间分布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
  3.1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从下面两张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变化与中学设施分布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口因素对中学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比两张图可以得出,集聚阶段,城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郊区的人口密度,这说明当时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城区,中学教育设施集中在内城也就在之中了;向外发散阶段,明显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活动向城市外围的不断扩展和转移,外城人口也不断得到充实,这就意味着外城居民的增加和中学教育设施的向外扩展。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中学教育设施会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发生数量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位移。
  
  图三西安市1949年人口密度分布图(自绘)图四 西安市1990六城区人口密度分布图(自绘)
  
  3.2社会经济因素
  国民政府期间,由于国家长期处于战争和动乱之中,西安市中学教育设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投入而导致中学教育资源较缺乏,不但学校规模小,而且大多数为私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安市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进程中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处于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的西安中学教育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学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其空间布局开始向城市外围扩展,促进了郊区的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3.3城市功能结构因素
   西安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结构对于中学教育设施的布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52年编制的西安都市计划,确立了西安东郊和西郊的功能定位为工业区,而南郊则布局有大量的大中专院校,创建了西安新的文教区。在1953年底编制的《1953―1972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城市发展方向为:“以旧城为中心,主要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展。城北考虑到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及不宜穿越铁路等制约因素,作为地方工业、仓库及其职工居住区……”。看得出来,历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都城市总体功能结构都有具体要求,而且在规划实施上也落实到了城市空间,南郊形成了西安市文教区,这里集聚了大量的大中专院校,由于这些院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因而在这片地区分布着西安大多数省级重点中学,这其中就包括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北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
  
  四、结论
  本文在相关统计调研资料的支持下总结出了西安市中学教育设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设施的空间演变机制,得出中学教育设施的空间演变与人口因素、城市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功能结构因素等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为城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化研究提供了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景秋.北京城区大型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0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