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水利工程的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有关规定。本文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深入探讨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点。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机械;质量意识
一、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1.1 基本因素的影响
1) 材料因素。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它是构成工程的实体性东西,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由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能达到质量要求。例如,据统计,目前的水利工程中,主要材料之一的黄砂就有 80%~90%的含泥量超标,不符合设计要求。
2) 机械设备因素。机械设备是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需要的设备品种、数量较多,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也影响工程的投资。设备合理的选择、配备、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良好运行,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环境因素。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人文环境,如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治安、富裕程度。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
1.2 监理公司职能有待提高
有的监理单位实际上成了建设单位质量检查科,监理单位很难做到一手托两家。甚至在公平、公正地处理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矛盾时,有的建设单位却指责监理单位,扬言要终止合同。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内容不确定,因此,职责和权限也不确定。有的施工现场建设单位也派人管,监理单位也派人管,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不放心,监理单位签字的建设单位还要签字。有的建设单位不通过监理单位直接向施工单位发出指令,造成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诸多矛盾。有的监理单位为了评定资质,聘用社会上一部分退休技术人员,这些人有的因身体或其他情况长期到不了位,满足不了监理的需要。有的监理人员不是复合型的,很难负起技术、经济等全部的责任。
1.3 施工单位管理薄弱
由于水利施工企业经营规模增加,经营范围扩大,形成公司总部(水利工程局)、区域性公司(各水利工程处)、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体制。公司(水利工程局)对项目部领导已是鞭长莫及,公司只好把生产管理的权力下放到项目经理部。公司第一位注重的是任务开拓,认为没有任务就没有饭吃;第二位注重的是产值,完不成产值企业就谈不上效益;第三位注重的才是质量,工作重点本末倒置,形成企业的质检部门逐步弱化。另一方面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下一个项目是否由他承包还不确定,因此,创不创奖对个别项目经理无所谓,只要挣到钱就行,这样公司创市场、项目创收入的状况,很难把质量放到优先的位置。
二、加强工程质量的对策
2.1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企业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用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全球质量管理权威专家克劳斯辟指出了质量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成本来衡量的。从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2.2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督力度
我国《建筑法》成功的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特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作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真正地提高。
2.3 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
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察,并如实记录考察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中。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作为工程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施工操作队伍和人员要相对稳定,这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和档次相差悬殊,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合格。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有好的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对工程实物进行必要的检测
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实物检测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如:桩基础、钢闸门的一、二类焊缝探伤、重要的穿堤建筑物、回填土和必须检测的关键部位混凝土,以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检测项目,应由检测单位出具有法定效力的检测报告,并作为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的重要依据。重要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可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在开工前的项目划分中确定,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准。如基础处理、闸、泵室、穿堤建筑物、大、中型桥梁吊装以及影响工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部位等。施工单位在实施前必须认真研究,提交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由监理单位组织审查批准,报项目法人和质监机构备案。
2.5 加强技术质量控制
对工程难点组织技术攻关,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拿出预防方案。例如,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浇筑,容易出现裂缝的问题,首先要组织有关专家、技术骨干和有经验的施工人员,研究制定祥细的施工程序,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合理、合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查性,并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发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手中,学习研究并掌握其中的要点和操作方法,在具体施工时按本操作。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几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原材料选用方面,在满足其它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做为胶凝材料,以减少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其次,浇筑前,对原材料黄砂、石子、水进行预冷,以抵消一部分水化热量。再次,在浇筑时,采取分块浇筑、斜坡浇筑或者在底板内部预埋冷却管,以加快热量的扩散。最后,浇完后,要及时跟踪洒水养护,保证热量的及时散发,保证浇筑混凝土的强度的及时提高。通过采取以上一些措施,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三、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参建各方应按照各自的分工,严格依照国家有关制度和行业标准,认真履行职责,正确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关系,控制质量安全的关键点,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谢仁章. 对当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J]. 民营科技,2011,(4). [2]吕兴祥. 刍议小型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 经营管理者,2011,(8). [3]王善东,庞振,柏叶青. 水利工程中PHC管桩的应用及施工质量控制[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1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