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融资租赁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船舶融资问题一直是广大航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航运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船舶融资相对困难,是制约我国船舶业以及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船舶融资租赁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舶融资租赁的产生背景,明确了其基本含义后分析了船舶融资租赁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进行展望。
[关键词] 融资租赁;船舶;优势;存在问题
1船舶融资租赁的产生背景
自2003年以来,世界船舶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近6年持续兴旺的市场行情,中国船舶工业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翻了两番,手持订单增长5倍,造船效益大幅提升,国际市场份额超过了20%,一举进入与日韩并驾齐驱的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作为国际船舶投融资最主要来源的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我国船舶和航运业的飞速发展提供的金融上的大力协助。截至2008年末,累计发放船舶贷款1024.62亿元人民币和74.45亿美元,开立出口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203亿美元,支持了2698艘、9258.41万载重吨、465.7亿美元的船舶出口。
然而,从2008年起,受到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对船舶融资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信贷收缩,这对船市造成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提高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等级,提高了船舶融资贷款利率,加大了对船舶融资项目的审查力度,甚至出现暂停船舶融资项目的现象,同时金融机构对船厂预付款保函审查更加严格,这对于未来新订单的承接以及目前相当数量手持订单预付款的获取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由此推动了我国船舶融资的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2.融资租赁的概念
融资租赁,也称为金融租赁或购买性租赁。它是目前国际上使用得最为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根据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融资租赁公约》的定义,融资租赁是指这样一种交易行为: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及提供的规格,与第三方(供货商)订立一项供货合同,根据此合同,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他设备。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用户)订立一项租赁合同,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3船舶融资租赁的优势
船舶融资租赁方式,不论是对航运企业、社会的总体发展或是与其他船舶融资方式相比较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
(1)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资金流动性。发展船舶融资租赁方式有利于改变目前航运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提供多一种融资方式的选择。船舶融资租赁的杠杆租赁方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特别有利于在当前金融形势较严峻的形式下资金短缺的现状。
(2)盘活资产,增强资金资产利用效率。在当前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航运企业对船舶更新换代的需求越来越强,而对于一些大型的航运企业而言,被其替换下来的船舶实际上能够给中小航运企业使用。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出租给其他航运企业,则有利于提高原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同时也对旧船需求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融资渠道,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增强了社会整体的资产和资金利用效率。
(3)有利于中小航运企业发展。目前的一些主要融资方式,如贷款、股权、债权等融资方式基本上都是针对大型航运企业为主的,中小型的航运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船舶融资租赁没有对航运企业的规模作较大限制,反而能够集中社会上的一些闲置资金以提供给更多的航运企业发展。
(4)对航运企业而言能提供100%融资,并改善企业负债。船舶融资租赁与传统的贷款方式相比,不论是政府贷款或是银行贷款,上限一般都为船价的80%,而融资租赁则能够提供航运企业100%的融资,减轻企业自身的资金压力。此外,与贷款方式相比较,融资租赁方式属于表外融资,还有利于解决航运企业本身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
(5)对承租人而言风险相对较低。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航运企业不必在前期面临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巨大还款压力,且还款金额与航运市场挂钩而不是与银行利率挂钩,从而航运企业能够更合理地估算未来企业的盈利状况与资金流量。
(6)与其它信贷相比,融资手续简单。在我国,航运企业向银行申请长期贷款,必须经过国家立项、规模审查、评估报告、银行各级批示等程序,从立项到审批,时间可能长达一二年,而且对非国有航运企业的限制更多。这就会使航运企业失去许多机会,甚至失去某航线或某些货类的市场份额。而航运企业融资租赁的申请过程只需一两个月左右。
(7)融资租赁可获得税收上的优惠。船舶的融资租赁可在前几年享受较大的折旧额,从而冲抵其盈利,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融资租赁方式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其中税务上的优惠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各国政府都会通过不同的政策规定对融资租赁的折旧以及税务上提供优惠政策,如前文所提到的英国税务租赁、德国KG模式和新加坡海事基金等。我国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6年)41号第四条第三款规定:“企业技术改造采用融资租赁方法租入的机器设备,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和国家规定折旧年限孰低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3年。”
4我国船舶融资租赁存在的主要问题
融资租赁方式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却仍然没有被较广泛的采用,目前看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法律条文上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的《融资租赁》法出台,因此对于许多问题都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和说明。目前仅有1985年的《中国融资租赁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可作参考,但该暂行条例制定时间较早,对于现在的金融市场而言内容相对不够完善,其法律上效力也较低。因此,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对融资租赁组织机构的注册、业务范围、租金计算、租赁方式、资金来源、租赁合同、违约责任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是制约我国船舶融资租赁发展的原因之一,没有法律上的规定会使企业的注册和业务的开始没有统一的规范操作章程,对融资租赁企业而言除了要面临一般的系统性风险以外,还需额外承担法律上的风险。
(2)金融机构自身专业性不强,难以防范船舶融资租赁中的风险。由于金融机构对航运市场的不了解,只能按照对于一般企业的评估与了解方式来进行船舶融资,缺少与船舶企业、航运经纪人等专业机构的沟通,因此对航运市场的波动与风险防范能力较弱。此外,对于船舶技术风险的防范能力也较弱,目前造船技术的成熟加上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对造成技术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也较弱。因此,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问题也是导致目前制约该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强。纵观国外成功的船舶融资租赁模式,都得到了政府在税收上的大力支持,从而吸引各方的资金参与到航运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这一方面以前的支持力度较小,针对造船企业的出口退税与银行贷款的优惠措施也已在1994年的税改之后取消了。但是现在基于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的政策支持,对于船舶融资租赁也出台一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如对注册在上海的融资租赁企业从事国际航运有关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这些措施将更加有利于融资租赁的发展。
(4)资金的缺乏。融资租赁公司资本的缺乏是之前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船舶融资租赁公司需要的资本比较雄厚,相对其他企业而言门槛较高,因此能有如此资本实力的公司较少。但是目前国家政策正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引入银河系介入船舶融资租赁业务、设立船舶基金、融资租赁公司税收优惠政策等等,都十分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甚至是中小额闲置资金进入船舶融资租赁行业,分享并推动航运业的发展。
5展望
从船舶融资需求上来说,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世界范围内,据有关机构预测,目前全球船舶融资市场缺口约1500亿美元,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从国内来讲,中国造船业与航运业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早已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不论是造船数量和世界上份额的增加都证明了国内的造船业和航运业正经历着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在未来我国造船和航运业继续发展的同时,船舶融资市场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从船舶融资方式上来说,目前船舶融资以贷款方式为主的单一化融资模式改变,未来新的融资方式将有较大的发展,而其中融资租赁方式由于受到政策的支持和国外成功的经验将在船舶融资方式上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我国国内融租赁全行业的年交易额约为350亿元,仅是美国的1%、日本的2%;市场渗透率仅为1.5%,而该比率在美、英、德、日等国已达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美国更高达38%。因此,我国的融资租赁方式发展水平相当低,未来将会有较的发展空间。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如果租赁渗透率增长3个百分点,设备投资就会增长1个百分点。因此,发展船舶融资租赁方式也十分有利于提高资金利效率,扩大投资规模。
从供给角度上而言,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船舶融资租赁的积极性也很高。前国内的5家银行重新启动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受到各方关注,总额高达137亿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将投入到融资租赁市场中,这无疑为解决前文所述的市场资金缺乏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境外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市场,挪威银行、法国外贸银行、澳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法国兴业银等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设立分行,负责开展船舶融资相关业务。有了境外成熟的金融机构参与,能够为我国带来更多开展船融资租赁业务上的经验,有利于快速推动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沈隽. 船舶融资租赁的风险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王疾风.世界船舶融资租赁扫描[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6,(12):38-40.
[3] 郭晓合,曲林迟.我国船舶融资现状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2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