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认识和未来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我国2010年洪灾为引子,讲述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总要性。最主要的是对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做出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防洪;城市排涝;发展方向
引言 :继1998年之后,2010年夏,中国南北方再次遭受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据来自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的统计,截至8月6日,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21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在如此严峻的洪灾面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不妨对他的一个整体来做一个认识。
一:生产力低下时期,我国城市主要是采用逃避式防洪排涝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岩土受自然侵蚀后形成的江河泥沙,逐渐填平中下游的许多湖泊洼地和海湾,形成了今天的广大冲积平原。这些冲积平原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雨热同期,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冲积平原由江河洪水挟带的泥沙淤积而成,因此必然是某个时期某条江河的洪水泛滥区。为了开发这些冲积平原,人们首先选择那些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地方;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又在河边和湖边修筑堤防,开发那些一般洪水淹没不到的地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对洪水采取被动的态度,给洪水回旋空间,因此,在人类居住的场所很少发生重大的洪涝灾害。
由于洪水具有随机性、广泛性、突发性、连续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洪水将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单纯的依靠躲避洪水或人类当时简单的围埝和堤防难以保障人类的正常发展。而且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逐步聚集,更迫切需要提出新的对付洪涝灾害的方法体系。
二: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采用以“防、排”为主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为了适宜人类的发展,减小洪涝灾害对人类的危害,20世纪后期,人们不断设计、建造出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力求控制洪水。对人类来说,水利工程是将水害转化为水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口号的鼓舞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整治工程建设。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泛滥。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不论其规模和程度,都日益增加。在我国,这些活动对洪水、泥沙以及某些河道的形态,都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1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山区农业林业用水的增加,减少了进入河流的泥沙,也减少了进入河流的水量。中小洪水时降低洪峰洪量的作用显著,大洪水时影响不大。
2水库拦蓄洪水,削减了下泄的洪峰流量,减轻了水库以下的洪水威胁;但在拦蓄洪水的同时,也拦蓄了泥沙,使下游河道冲淤发生变化。
3山区森林过伐、土地过垦以及开矿修路修渠等各种经济建设,加重了水土流失,从而加快了洪水的汇集,增加了河流的泥沙。
4由于大量引用地面径流,河道径流急剧减少,破坏了河道水沙的动力平衡,造成河道淤积萎缩,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这种影响在北方河流与南方沿海的中小河流都很突出。
5有些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引起地面沉降,对防洪和排涝都产生不利影响。
6对江河冲积平原的许多无序开发,都促使江河洪水位不断抬高。
在人类活动对防洪排涝的各种影响中,城市化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2l世纪初期将是我国城市(包括中小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预测,按人口比例计算的城市化率将发展到2035年的68%,将有6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化对防洪减灾将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致灾因素加强,另一方面使洪灾的损失加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挤占了洪水的空间,束窄了洪水宣泄的通道,缩小了洪水调蓄的场所,因此在同样的来水条件下,抬高了河道的洪水位。一旦洪水决破堤防,就形成洪灾。
大规模的防洪、排涝工程和江河整治建设,虽然给人们提供了暂时的安全感,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防洪有了初步保障的基础上,刺激了河道两岸的经济发展,冲积平原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但是,由于人们没有意识到与洪水的协调共处,水的宣泄通道和调蓄场所都相应地受到进一步限制,导致在同样洪水条件下水位的抬高。经济发展越大,洪水发生泛滥时酿成的灾害也越大。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固发展,迫切要求人类研究新的城市防洪排涝发展对策。
三:现今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生态型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在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洪水的形成大大超过了人类的控制能力,就当代的技术经济条件,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当地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与自然协调共处。要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并采取综合措施,将洪水灾害减少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许的程度。逐步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对江河的整治由过去的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协调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
因此,城市防洪排涝减灾工作事实上是一种对洪水灾害的抗御和风险管理,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发展到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其具体内容有:
1在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要首先确保城乡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和重要工业交通的安全,为此可以让出一部分用于农业的土地作为分蓄行洪区。并采取防灾保险等适当措施,予以合理补偿。
2全流域应制定统一的防洪规划,根据全局的经济效益,确定各地的防洪标准,进行防洪的风险管理。要坚决避免竞相加高堤防以致不断抬高江河洪水位的恶性循环。
3应当尽量利用最新科学技术,继续研究洪水、洪灾的形成规律,不断提高防洪减灾决策的可靠性和预见性。
4冲积平原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不能无限制地与水争地,要准备在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让出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它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以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
5在加强防洪工作的同时要重视灾后的救济和重建工作,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6结合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用水量大等矛盾,为缓解城市地面沉降,城市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增加城市生态设施,建设生态型道路,增加地面雨水下渗。增加雨水渗透,在城市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补地下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要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要顺应自然状态和规律,给雨水足够的蓄滞空间。
结束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开发。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将是一个永远都不能结束的课题。本文对我国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做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给广大的水利工作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赵春明.探讨21世纪中国防洪方略[J].中国水利,2000,(2):18-19.
[2]郝朝德.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1,(3).
[3]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1997,(4),370-375.
[4]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J].灾害学,2008,23(3):119-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3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