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构建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企业核心枢纽地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也正在从传统核算模式向现代电算模式迈进。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于找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的因素,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及实施方案,促进企业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会计财务核算电算化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 “革命”。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企业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包括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会计信息的建立与管理,人员的分工与培训,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众多内容,都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与原理去安排组织,这样才能使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正确地进行。采用构建模式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后,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凭证、账簿的格式已经由财务软件程序设定好,在凭证输入过程中只要按照规定的格式输入相关的内容即可完成信息的采集工作,采集过程中系统具备正确性检验功能,能够避免信息采集过程中重要信息遗漏或违反会计处理规则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2.快速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降低会计人员工作强度。会计电算化后,只要按照规定的格式输入正确的凭证,各种账簿和报表的加工生成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事先编写的财务软件程序迅速完成,信息的上报和发布可以通过移动存储介质、网络等方式进行,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3.促进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手工条件下,会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会计核算上。会计电算化以后,大部分核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帮助企业领导作出决策和管理。
   4.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化使得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变小。借助于网络技术,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经济变化情况,就能参与企业间谈判,签订供销合同,发布企业信息等等。借助于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动态。
   二、构建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步骤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是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之一。从广义上讲,替代手工记账是指将各种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和会计软件对输入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分类、汇总等),生成会计信息并存储在磁性介质和光盘上,并根据需要输出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甩账”。
  甩账前的准备工作
  1.1甩账流程
   企业甩账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步,购买会计软件并从软件销售单位获取软件评审合格证书;第二步,建立会计电算化各项管理制度;第三步,手工账和计算机账至少并行运行三个月;第四步,填写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自查表;第五步,财政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审查指导;第六步,正式甩账。
  1.2操作人员要持证明上岗
   电算化会计岗位软件操作人员应通过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具备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企业如果实行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并岗设置,则相关人员应具备会计资格证。
  1.3手工会计处理与计算机处理并行至少三个月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手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然后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进行相应业务处理。为了确保计算机账和手工账的一致,企业应在启用计算机记账初期,手工账与计算机账同步进行不少于三个月,并且两者之间的数据结果要保持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如发现计算机账与手工账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解决。
  1.4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岗位分工
   企业应根据签署岗位设置原则,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重新进行会计岗位的设置,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1.5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①会计数据规范化
   数据收集规范化。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第一步就是对经济活动发生时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收集。为了满足不同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数据的收集必须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渠道、收集内容等做出规定,并设计制作符合需要的各种单证,以保证收集数据的真实、系统、完整。收集的原始数据内容应该规范化,凭证上应有的内容必须完整,尤其对凭证上不具备,但又是企业管理必须的内容,如往来单位的联系人、地址、电话、邮政编码等内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补充记录。为保证数据的系统、完整,这些需要补充的内容也应制定必要的制度,设置必要的凭证进行规范。
   ②会计工作程序规范化
   手工会计业务整理规范化。会计电算化以后,仍然有部分会计原始资料(如原始凭证等)需要手工整理,企业应该对该类资料的征集和整理制定标准的程序和步骤,以适应电算化录入的需要。
   会计核算方法规范化。企业应对原有的核算方法进行分析,对生产工艺过程、材料进出库管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等基础工作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确定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③会计信息输出规范化
   会计信息输出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在账簿和报表中的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其中报表又可分为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和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内部报表。会计信息输出的规范化主要包括账簿体系的规范、财务报表体系的规范和管理报表体系的规范。由于账簿和报表中的绝大部分数据都是在输入协调的原始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账簿和报表数据的规范主要依靠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程序的规范化来保证。
  2. 日常业务处理
   日常业务处理是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工作量较大,通过日常业务处理产生的信息是产生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决策的依据。不同核算软件、不同业务处理子系统日常会计业务处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有所不同,但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利用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业务处理流程简介如下:
   2.1输入
   是指将原始数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输入到计算机,生成一定格式的数据文件,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介质上。
   2.2处理
   是指对计算机磁盘介质上存储的数据文件,进行计算、分类、合并、传送等处理,生成凭证、账簿或报表等数据文件,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介质上。
   2.3输出
   是指根据计算机磁盘介质上存储的凭证、账簿、报表数据文件,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输出或通过打印机打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
   2.4利用
   是指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利用。如编制各种财务分析报告等。
  3. 期末处理
   会计期末,企业进行账账、账证、账实核对、并进行结转处理,最后进行结账。
   3.1对账
   对账是指各子系统内部的会计数据进行相互核对,以及对各子系统之间的会计数据进行相互核对。会计电算化以后,记账工作是计算机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自动登记的,即将会计数据从凭证文件转移到账簿数据库文件,一般来讲,计算机不会产生数据转移的错误,但考虑到病毒的破坏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可能会产生账账、账证不符的情况出现。期末企业仍应该进行账账核对和账证核对。账实核对是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而进行的一项清查核对工作,该工作不因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或取消。
   3.2结转
   结转是指对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会计数据进行结转,如费用的计提、分摊,损益的结转等工作。日常业务处理完毕,在结账之前,企业应将所有需要结转的数据进行结转。数据结转每月一次,结转凭证时要注意不同业务的结转顺序,如摊销费用应在结转损益之前进行。
  3.3结账
   结账是指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终止本期的会计业务处理,并初始化下月业务处理的环境。每月月末都要进行结账处理。结账只能在每月月末进行一次。结账后不能再处理本月业务。不同的子系统月末结账的次序是不一样的,如果所有的子系统都已启用,月末结账时应遵循以下顺序。
   ①工资、固定资产、采购、销售子系统先结账,且不分先后顺序。
   ②然后是库存、存货、应收款、应付款子系统。
   ③除总账系统外,各子系统均月末结账后,成本核算子系统才能进行月末结账。
   ④各个子系统月末结账后,总账子系统才能结账。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和运用,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电算化操作系统,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就会显现出会计电算化的独特优势,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3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