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形势下的城市规划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就当前"硬发展"形势下城市规划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进行了展开论证,对城市规划工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关键词:硬发展 公共利益 能动与被动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受其经济发展、城市化影响相当大。城市规划大体上是与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有什么样的城市发展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当前中国的城市规划所处的大环境是经济的硬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规划的发展是置于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受经济硬发展与城市硬发展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到底何谓“硬发展”?“硬发展”是指我国经济所带有一种“硬性”的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GDP增量”为目标,忽视发展的高成本;第二,政府过分强调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第三,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平衡。
  二. “硬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的不良倾向
  2.1.城市规划重量轻质
   很多地方政府都意识到城市规划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于是不断的卖地以创造更多的项目,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地方政府似乎认为只要搞了规划城市就发展了,似乎城市规划可以与城市发展划等号。规划成败与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政府享受了在城市规划中获取城市财政收入的快乐。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规划师为了一味的迎合政府以及开发商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以及自身经济的需要,放弃职业道德,做事马虎粗糙,这样就导致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并不高。有不少项目纯粹满足观赏需要或“千城一面”、“城市缺乏特色”等等。
  2.2.“公共利益”目标的缺失
   无论在哪一意识形态的社会,公共利益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该由谁来保护公共利益呢?城市规划对于公共利益应起到什么作用呢?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体现政府的意志。在“硬发展”背景下,政府行为以市场为导向,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必然导致有些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城市规划代表的不再是公众的利益,而是部分集团的利益。城市规划中丧失了“公共利益”目标,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较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规划“高成本”扩张。第二,工程实践以开发型项目为主导。第三,城市规划的“贵族化”趋势。
   城市规划不应成为某些集团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工具,政府也不应该为了获利而刻意的迎合部分开发商,城市规划的眼光应该多关注城市中弱势群体的需求,多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
  2.3.行政指令性过强
   “硬发展”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行政主导性过强,用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规划领域,同样深受其影响。在中国,政府的指令高于一切,城市规划,被政府所牵制,规划的实施往往不是建立在科学分析之上,而是屈从于政府指令。主要表现在:第一,任意肢解的城市规划;第二,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第三,缺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
  三.对城市规划理性重新思考
  3.1.城市规划的增长与效率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通过对城市土地空间及环境资源的安排,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引导的作用。而在中国特色的硬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也呈现了以“增量”为目标而忽视提高效率的趋势。这违背了城市规划的初衷。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主要有三个:城市卫生防疫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以及城市美化运动。城市规划发展的侧重点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单纯“量”的增长,而是注重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注重真正改善城市内部环境,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城市规划数量的增长对于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项目的增多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使城市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但是这种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没有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老百姓需要的是真正能改善他们生活质量改善他们居住环境空间的城市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立足于效率的提高,确确实实的以改善城市内部空间环境促进社会及经济发展为目的,缓解快速城市化及城市扩张所带来的问题,走低成本扩张的路线,以最小的经济社会代价换取最大的整体效益。
  3.2.城市规划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自从韦伯将理性区分为工具(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后,这两个概念便分别用以指称理性的技术、形式、工具维度与价值、意义和人文维度。在社会结构多元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决策和运作必然要涉及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充满了价值判断和不同程度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一个健全的城市规划政策应当建立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之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工具理性应当是从属于价值理性的。相对于城市规划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价值目标而言,城市规划领域那些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内容只是工具。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工具理性政治层面的估价和认识,以至在城市规划领域无形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分工:城市规划行业只负责学科意义上的专业工作、承担城市物质环境和空间的研究与规划;而城市物质环境和空间发展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则由社会和人文科学界去阐释,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由社会人文知识分子担当。面对城市规划领域日益凸的社会问题,规划界颇有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意味。可以说,中国城市规划领域中社会工作者以及文化工作者的“缺席”是一大损失。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人文学者关于当前社会阶层的形成与分化、社会矛盾的产生以及这些新的社会过程产生的复杂的社会影响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相继有很多研究的成果问世。如果规划界能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城市规划社会性方面的实践,不仅可以使城市规划人员从现实的角度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社会结构的状态,更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问题,成为构筑我国的城市规划社会影响分析体系的基础,真正的体系城市规划实现社会效益的目标。
  3.3.城市规划的被动与能动
   中国的城市规划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但是其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应该是从宏观层面主动的对城市发展进行调控、指导,对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偏离进行及时的纠正。但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还是一种应付式的,“功利性”的应付眼前事务性的琐碎问题,处于一种很被动的地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担任“运动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过多的干预经济事务,以至于政府行为不是去弥补市场失灵,反倒是一味迎合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也就造成城市规划滞后于发展。要彻底的纠正这个问题,核心在于平衡公众利益,这就需要一系列的城市公共政策作为保障。城市规划就是要制定和实施以平衡公众利益为中心的城市公共政策,这应是城市规划必须树立的指导思想。总结城市规划一百多年的历史,规划已从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组织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规划正逐步从一个蓝图变为一个过程。结合我国目前城市社会经济条件的理论和实践,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角色:①调控人角色。对城市宏观发展方向和战略进行调控。②公益人角色。一是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二是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③仲裁人角色。仲裁人角色的职责是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从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看,要想使之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即由技术的规划向为规划实施的政策的转化,使城市规划成为城市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主动作用。
  四.结束语
   “硬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出现面临的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城市规划本身应该寻求一些方法外,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硬发展”的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解决城市规划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只有将“科学发展观”坚持到底,才有希望彻底的实现“城市规划”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张春来. 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
  [2] 张继刚.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 2000,(07) .
  [3] 唐文跃. 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 2002,(09)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