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城市道路噪声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中小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中小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噪声污染已变得日趋严重,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交通噪声干扰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尤其是随着城市交通快速发展,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对交通噪声污染的防与治,涉及到城市土地利用、路网建设、城市交通需求控制、道路设计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对策。
1、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与危害
道路交通噪声一般指机动车辆在交通干线上运行时所发出的超过国家标准(白天70dB(A),晚间55 dB(A))的声音。产生噪声的原因包括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有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
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的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严重时甚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如引起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噪声可使学习工作效率降低、产品质量下降,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另外,交通噪声还会影响到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例如,交通噪声影响严重的房地产、工厂、商厦等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还直接影响到公路周围的土地价值。有资料表明:交通噪声每升高1分贝,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0.08~1.26%,平均0.9%左右。反过来说,将交通噪声水平降低1分贝,则相当于沿线土地增值0.9%,对于土地批租来说,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值。
2、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防治对策
要控制交通噪声,就必须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首先应该抑制噪声源,使产生的噪声总量下降,减少辐射的噪声;其次是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使噪声危害的区域尽可能减小;最后是保护受声者。各种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护受声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控制噪声源
控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声控制对象的不同层次可将降噪措施分为规划与管理降噪和技术降噪。
2.1.1规划与管理措施
(1)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人口规模控制直接影响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进而影响了交通需求和城市路网建设等,因而城市规划处于规划与管理措施的最高层,影响和制约着其它措施的开展。
城市规划将整个城市分成若干功能区,如商业中心、居民区、工业区。不同功能区之间保持协调的交通流量;在人口、商业过于密集的地区,不应继续新建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减少城市内重载交通的比例;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对于能够诱发大量交通的建筑设施,如歌剧院、大型体育场、火车站、大型客运站进行合理的选址。按照不同建筑物的噪声允许标准和交通噪声分区进行选址。
(2)路网规划
路网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展开的。中小城市道路网包括地面路网、环城高速公路网、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目的就是为城市车辆、人流、物流提供足够的、可供选择的、高效运转的硬件空间。
通过城市地面路网规划,调节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长度和分布,与流量相协调。通过规划城市外环高速公路,使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相分离;在道路选线定线的规划方面,避免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直穿居民区、医院、机关、学校等需要安静的区域。
(3)交通组织和交通法规
它是在城市现有的交通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引进各种软件,例如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c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进行智能化的测量和管理,运用实时交通信号系统进行组织,充分挖掘现有硬件设施的潜力,控制市区交通量总量、提高交通流的运转效率,使得通行的交通流能够更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居民区等安静区域,减少车辆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的频率,从而抑制城市交通噪声。
2.1.2技术措施
技术降噪从不同领域具体的技术出发探索降噪措施,主要包括汽车设计和道路设计。
(1)汽车设计
要求设计出更加符合环保要求――噪声更低的绿色环保汽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动力和传动系统的设计,例如采用噪声更低的发动机,电动机、液化气发动机,或者对发动机进行隔音处理,同时减少汽车排气噪声和机械撞击、摩擦噪声。轮胎设计主要包括轮胎花纹的选择和设计,研究表明子午线轮胎产生的噪声要比其它类型的轮胎的要小。
(2)路线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应避免采用过陡的纵坡,由于汽车的加减速对汽车噪声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当道路纵断面坡度i>5%时,货运汽车上坡时的噪声明显增大,下凹的车行道可使交通噪声降低10~15dB以上。
(3)路面设计
低噪音路面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具有降噪功能的沥青低路面主要有:排水路面、阻尼路面、多孔弹性路面、粗纹理路面。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成熟,使用较多的低噪音沥青路面是大空隙排水型路面(0GFC),路面的空隙率超过20%。
2.2控制噪声传播
阻断交通噪声的传播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在噪声源的两测设置隔离措施,例如绿化措施、声屏障、防声墙以及防噪堤。在两侧以住宅、办公、旅馆等建筑为主的城市街道,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增加行道树和步行道至建筑物的宽度,保持最低限度的噪声衰减距离或缓冲带;利用密集的松柏、侧柏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的植物群落,可以收到一定的减噪效果,据研究稠密绿篱的全频带噪声级降低量的平均值为0.25~0.35dB/m,草地为0.1dB/m。
2.4受声点的降噪对策
通过对敏感建筑物采取一定的措施,也能达到降噪目的。如对主干道临街建筑安装防声窗等都有明显的降噪效果,研究证明可以降低噪声4~6dB。
3结束语
文中简要论述了中小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产生、特性,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源、噪声传播、受声点三方面提出了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有效防治对策。尽管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降噪,但每种降噪措施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要减少道路交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措施或几种措施并用。
参考文献: [1] 刘军民.城市交通噪声综合防治[J].交通与社会,2000,(3):33~36.
[2] 王素萍.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控制途径探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2).32~33.
[3].中须,贺聪. 公路交通噪声的诸问题[J].环境科技,199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1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