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城的扩建与旧城的改造均催生了数量巨大、规模庞大的住宅小区。这些住宅小区的建设在非常大程度上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居民要求具有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一个缩影,住宅小区应该将人、天、地、自然等和谐地联系与融合起来,进而让人们具有更加合理、美观、舒适尤其是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间。笔者在本文中就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与设计
1.保证城市住宅小区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
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充分立足现实并适当超前,同时高度重视小区建筑能否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当中,不仅要为后续的发展预留充裕的空间,更加使之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具体而言,城市住宅区的功能区必须布置得科学合理,既能够体现丰富的层次性,有可以展现出布局结构的与众不同之处。科学的组团围合式(例如群落式、院落式等)能够让建筑的空间环境更加丰富,对组团园林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优化,能够让居民的交往、锻炼、休憩等更加便捷。
城市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只管建房不管环境、盲目扩大容积率的不良倾向。布置住宅空间的时候,首要问题便是将生态环境纳入考量范围之内,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依照生态、环保的标准,以系统的视角来布置住宅、环境、交通等小区功能区,同时又要确保住宅区可以享受优良的通风、充足的阳光、洁净的水面乃至是清新的空气。因此,住宅小区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扩大绿化面积,优先种植造氧功能优秀的植物。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当中,使整个规划方案充满环保和节能的理念,例如,重视节能材料和环保材料的充分利用,在能够利用太阳能的地方均优先利用太阳能,建造中水处理系统,重视节约用水,对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等等。
2.重视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仿生学理念
2.1重视城市与住宅小区的“共生”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共生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及住宅小区与城市的共生。
第一,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之所以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是因为建筑与环境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它们应该是和谐统一与良性互动的关系,因此,要力图实现建筑与环境、建筑局部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与良性互动。
第二,住宅小区与城市的“共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理所应当地要符合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体现该城市的市民生活模式以及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特征。因此,两者的“共生”必须要在尊重当地历史风貌特点的前提下,让住宅小区融入到城市的肌理当中去,使住宅小区和城市浑然一体。
2.2重视城市住宅小区的“新陈代谢”
重视城市住宅小区的“新陈代谢”,非常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当中去,在初始设计时便给住宅区预留出充裕的后续发展空间与必要的建设发展用地。待住宅小区建成完毕之后,有必要构建继续再规划制度,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时代进步后人们提出的新需求,定期对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完善和调整,剔除现有不足,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3.1突出设计主题
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除了需要从功能划分的角度与美学的角度来进行最佳配置之外,更加需要详细、全面地了解位于特定城市的住宅小区具有怎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历史文化特点,再利用巧妙而富有创意的构思,将住宅小区的各个元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至此,住宅小区的自身然环境特征不但突出出来,更加彰显了该小区的区域文化特点和独特社区文化特点,最终让小区品位得到提升。
3.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
城市住宅小区各项元素的规划、设计、组合、配置、布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尽显“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使人性化设计贯穿始终。具体而言,在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详细、全面地了解、分析当地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构成、环境要求、行为规律、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修养等因素,根据行为学理论、美学理论特别是人体工程学理论来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小区的各项元素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空间尺度问题,总之,必须让小区的各个功能去均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功用。
例如:设计道路、健身设施以及园林小品时,在美观实用这些必要标准之外,更加需要考虑它的舒适性、安全性、无障碍性与易于识别性,为老人、儿童特别是残疾人的使用提供便利。
3.3重视绿化规划
植物不仅是小区景观中的主体元素,它还具有调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吸附灰尘降低噪音、抗菌杀菌等生态效益,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缓解情绪、释放压力、养生保健、游赏学习等社会功能。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整个环境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各设计师探讨最多的、而且是最富于变化景观元素。
植物的配置要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完成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选择生态位有较大差异的物种进行合理配置,物种之间的竞争才比较缓和,植物各物种之间对营养元素的利用趋于互补而不是直接竞争。并且,由多个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例如:乔灌草立体配置模式就是利用不同植物对光需求不同生态位来合理分配其空间位置,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
3.4道路设施规划
在城市居住区内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大量的汽车,人们对传统住宅区的心理感受也因此改变。此种改变必然涉及到小区道路与人、汽车之间的关系,所以进行道路规划时不仅需要保留汽车行人的通行功能,又要保障小区居民的安全、交往要求,也不可以影响小区景观的环境。在进行道路规划时,具体是采用人车分流规划设计还是人车混行规划设计应该根据汽车的数量来确定:当汽车达到一定规模时,“人车分行”不可避免;然而当汽车规模过度时,物极必反,探采用“人车混行”模式则为新的解决方向。
“人车分行”出于两个目的。第一,汽车和行人的分离确保了住宅内的生活环境不被大量机动车通行产生的安全、污染、噪声等问题干扰,让居住区的环境设施完全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第二,在一个完全适合汽车行驶的环境中,汽车交通运行可以避免行人的突然行为对行驶的影响,提高了汽车交通效率。
“人车混行”理念认为个人安全有别于现状中存在许多以门控系统维持居民安全的措施,住区开放性街道向城市展开,因而人行道上人群聚集,生机勃勃,因此也更为安全。抑制汽车适居性住区中提倡以步行为主的交通环境,但并不排斥车辆的行驶。完全排斥住区汽车或停车场既不实际也将会移走住区的活力,使得其感觉起来更不安全。只是在利用道路装置、及转角半径等设计手法将车速降到满足人车混行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8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