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轻松的学习,我认为教法与学法必须转变。
一、教师的工作重点不在于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不可分,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就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在学习时的基本行为是积极思考还是以听代思,是探索发现还是机械模仿;认知取向是有义意的理解还是被动的接受等,这些都是学习方式的关注点。有些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高分低能”成为我国教育的“怪胎”。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培养只会复制课本上的例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应有的发展,除了会解题,还要会生活。改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为前提。学生个体的发展在类型、范围、水平、速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能规定学生在知识、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常见二种教学行为:
第一种是教师只会教书,照本宣科地说完例题,让学生读它,记住结论。如在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就省略探索过程,让学生记住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然后去进行模仿性的练习。这是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教科书的“本册导引”,初中每册教科书的“本册导引”都有这样的一句开篇语“这册书将伴随你继续乘坐‘思考’‘探究’‘归纳’之舟,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这就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思考”“探究”“归纳”,其实也是对教法的要求。象本例提到的教学行为,学生没有学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必然会给学生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带来困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行为,学生虽然学习了知识,但却没有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知识却是被灌输进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知识,是谈不上应用和创新的,也许这辈子这个知识对他来说什么用处都没有。
第二种是以练代教,把教学的重心,全部转移到学生应对考试上来了。凡是认为学生考试有可能用到的,就是学生需要的,都布置给学生练习。这种教学行为的根源在于认为“练”得越多越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做题辛苦,教师阅卷辛苦。结果学生很快把知识记下来,但是不会应用;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丧失。这种教学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比第一种教学行为好多了。然而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老师出发点是想让学生多掌握点知识,但当今是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年代,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老师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掌握,又怎可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接触到全部的知识,其余的还是要靠学生在生存活动中去学习。所以,以练代教,也不是好的办法。
二、教法要适应学法和时代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我利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的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实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学校教学楼的位置等),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一个教师, 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经验, 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才会使数学教法与学法同步转变。
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1.对教材的掌握应做到“熟”字
义务教育的初中新教材,面向的是全体初中生。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好教学目的,明确书中数学思想的形成,以及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理论的推理过程。
2.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应做到“透”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明了初中阶段的培养方向。要透彻地领会《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基础知识、技巧和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这样教学才会有“方向感”。
3.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做到“细”字
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语言流畅,起点低、坡度平缓,注重新与旧的联系,出发点建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复习巩固扫清认知障碍,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拾级而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讲究一个“细”字,细到每个知识点在大纲中是如何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做到心中有数;细到每一课时中的应知应会,学生是否都已掌握。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归纳”地去学习,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3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