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当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生态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立足在城市发展的高度,分析探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并,从多方面对县域宜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当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
  1.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围绕打造一个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当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城市功能、城市品位、人文素质工作。另外,规划和建设适于人类居住的当代生态型城市既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城市绿地日趋减少,土地利用与建设扩张带来自然生境退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气难以净化,噪声难以降低,不利于居民的健康。
  (2)城市气候发生了局部变化。二氧化碳的增多,使城市的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建筑物和沥青马路发出的热辐射更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上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不断增加,阻碍了城市的通风,城市的中心地区气温往往高出周围2℃~ 4℃。
  (3)城市污染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废气、废水、废渣排量增加,致使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水系环境恶化,垃圾无序堆放等城市问题的产生。
  (4)水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城市饮用水的缺乏,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因污染而不能饮用,城市的排水系统使降水很快流入河流,难以补充地下水,形成城市漠化效应。
  (5)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3.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策略
  当代城市生态规划是传统环境规划的发展,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它研究问题的着眼点不是环境污染本身,而是在整体上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拟定规划方案。且宜居城市的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因此,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要从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出发,确定生态空间的保护、控制、治理的范围,建立区域性的生态网架,形成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调整城市发展的整体思路,发挥总体规划的生态战略
  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来说,应注重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强、多层次、立体式的城市绿化系统,把城市其他功能系统与绿化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具体可分为公园绿地、生
  产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在注重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同时,努力提高城市
  的绿化覆盖率,从实际上发挥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战略,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强调接近自然的原则,将自然空间的山和水引入城市,制订具有生态战略意义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
  (2)强调建筑与环境整合的原则,制订中心城区的街区详细规划;
  (3)健全具有法规性质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强化绿化管理制度;
  (4)确定生态城市的整体建设思路和分期建设步骤。
  3.2 合理规划,缓解城市交通的环境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交通压力增大。从未来的发展看,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交通与环境系列问题,我国城市普遍缺少应对的有效措施。如何实现城市交通的合理运行,是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通生态走廊是与生态城市相关联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生态城市核心、或是区域发展
  的“心脏地带”相连接,属于城市建设与区域开发通过“交通走廊”为支撑条件的地理空间概念。建造交通生态走廊,就是要完善城市交通规划,使城市主要街区与交通干线有绿色环带包围,形成良好的生态走廊,从而改善城市环境。在城市道路的两侧规划宽阔的绿化带,形成绿色走廊,其间相互连通形成绿色交通网络,覆盖整个城区,从而达到交通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共生环境。
  3.3 营造合理的水体环境
  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环境因子,水体与绿化的结合造就了城市优良的自然环境。水面通过蒸发和渗透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促使植物生长旺盛;水边的植物也能阻滞泥水,净化雨水,有效抵御水体污染。大面积的水体可吸收和存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降温速率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形成空气环流,给人们带来凉爽、湿润的空气,发挥天然空调器的作用。
  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主张收集建筑层顶雨水循环利用,还建议路面采用可渗透型材料,有利于保持一定的城市水循环。
  3.4 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蕴和当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其生态适宜性评价路线见图1。
  在城市建设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并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街道的建设中,张扬城市区域个性,使城市文化底蕴与当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
  
   图1 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图
  4.规划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宜居城市的具体措施
  当代城市体系规划的着眼点虽然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应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在生态规划中应做好生态区划,充分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地方文化特色等生态环境条件统筹规划,主要措施如下:
  4.1 做好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于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秉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角度出发,要加以充分保护利用。对于城市周围的山岭以及河流、湖泊应加以绿化和美化。更重要的是它和市区组成统一的生态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
  4.2 搞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新规划的部分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如深圳有42%的土地用于绿地,珠海人均占有绿地112m2,被誉为“南国的花园城市”。老城市则应结合城市改造,拿出空地搞绿化,以改变原有的城市形象。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现在过分强调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还为时过早,但是在城市用地中保证一定的绿地比例还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地理位置及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的作用规律及影响。
  (1)对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如怀化中心城区凭借创建生态城市的东风,在城区拆迁还绿、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推进,“亮、净、绿、美”面貌初显成效。
   (2)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待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附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化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4.3 大力建设生态园林型街道及住宅小区
  城市街道和住宅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休息的主要场所,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一旦建成,几十年难以改变,因此开发者必须有超前意识,不能再沿袭那种见缝插针、高密度建房的短期行为。新建一般住宅小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2%,高档住宅小区更应在40% 以上,使居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
  生活在一个空气新鲜、整洁优雅的环境之中。
  4.4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环节,蓝天碧水是生态型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工厂必须实现清洁化生产:污水、废水和噪声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垃圾必须经处理后安全输送出城市。对那些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则应毫不留情地加以关闭。
  4.5 做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要积极响应使用清洁能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今后应多开发水能和核能
  等清洁能源代替以煤发电,以天然气发动汽车,以太阳能供热等。并组织力量开发煤的洁净化处理技术,以减少因燃煤而引起的空气污染。与此同时,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和高效率使用资源。
  5.对未来生态型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当代城市的发展,其目的应该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共生。因此,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只有与周边区域城市和环境整体统筹考虑才能实现各种生态流的循环、保持生态平衡。所以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并非简单的实施绿化环境的建设,而应是寻求营造一种包含人及人自身赖以生态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性为特征的多样化生态空间。
  (2)为了保障城市生态规划有效地实施,必须细化生态环保的相关指标,如城区绿地率、森林覆盖率、规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建设用地人均用地指标等等,这样在管理操作过程中
  就有据可依,目标性更强。
  (3)加强宣传和倡导生态环境意识,不仅仅是对广大城市居民而言,对于政府领导层和规划工作者更应重视。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予以宣传和教育。生态规划实施了就要依靠管理来保持和改进,尤其在在城市边缘城镇,许多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有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要严格执法监督,依法治理污染,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责令限期整改,以达到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
  6.结束语
  总之,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追求。宜居城市的建设应超越城市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区域性的宜居和环境特色的和谐社会的构筑,促进社会全面的发展。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7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