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品德社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当前思品与社会的教学仍有些“虚假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其严重。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加之社会和家长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一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长大能挣钱就行,不管成不成才。再加之农村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学生绝大多数属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例如:我校有750名学生,有550多名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家里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还寄养在亲戚家里。以至于有的监护人及其娇惯孩子。有的学生在家里为所欲为,养成抽烟、喝酒、上网、打牌等不良习惯。这样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才能使品德和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通过教育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提高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校与家庭真正重视起来
  品德与社会是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的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灵魂。有远大的宏伟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与学生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在家里无人辅导,家长长期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懂。甚至不准小孩做事,因为是独身子女,特别娇惯。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做,而是大人不要我做,那我就什么也不做”面对这种情况,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如何转变这种思想。怎样去争取这种实践的机会。
  有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说明我的想法”。
  有学生说:“我就不回家,知道他们同意“。
  有学生说:“我就偷偷去做,让他们看看我的能力”。
  还有学生说:“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不做还好些“。
  … …
  我说:“的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我们要面对现实。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逃避问题,打退堂鼓。你们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是相信你们。下周我们再来统计效果。”有了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同学们的建议,很多同学回去后真的学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 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用实践去检验
  学生的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他们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挫折,使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教师给与学生的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思考:“我会怎么做” 再亲自去做一做。看社会会怎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社会开放,让学生接触社会,从生活实践中体验。这样,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 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品德与社会科加强热爱农村、热爱劳动教育。现在有许多学生生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光宗耀祖。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行程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他来至于社会、家庭及个人。如果面对这种情况,单纯的说教显然不能改变他们的认识。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吃穿用从哪里来》一课时,就特别注重“到农村去看看”一栏知识内容。让学生意识农业的重要性,农村的优越性。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进而热爱家乡。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我在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参观离校较近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养猪场、养鱼场以及万亩莲藕基地。对学生进行了科技教育,特别是农村特色科技。展开讨论、列举科学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的典型例子。再结合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和毅力。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尊敬长辈》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尊敬长辈。教育学生要懂礼仪,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4.教师是监护人的扮演者
  因为多数学生都是隔代监护,在家里监护人的意识远远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在思想认识,家庭环境教育参差不齐。老师一定要摸清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教师多甲方,与其沟通,肩负监护职责。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培训教育。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8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