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针对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主体
   1 引言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最大可能地激发其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对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让其通过自己探索、思考,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正是通向此目标的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
  2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化学学科要求或渗透的内容。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因素
   这里说的社会因素包括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受选拨人才制度的影响,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持赞成态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
   另外,中学各班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舍图书设备不敷使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
  2.2 教师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教改意识、问题意识、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十多个方面。现仅从教改意识、心理学认识和知识储备方面进行分析。
  2.2.1教改意识方面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
  据调查报道,在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脱离实际情况,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而失去研究兴趣。还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热情,仍以给学生灌输知识,追求高的升学率为教学目的,时常会出现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则被视为教学的额外任务。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研究性学习本身并无异议,只是迫于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有所顾虑。
  2.2.2心理知识方面
  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仅保持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且还认为可以忽视学生感受,全力抓紧学生学习成绩才对。这体现了现在部分老师还是困囿在传统的只重视学习的老思想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
  2.2.3知识储备方面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是否精深是家长和学生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教师能力的显示。教师想要组织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具有实践能力。而有着广博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刻专业知识,而且有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中更有用武之地。
  2.3学生兴趣及社会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持的态度亦令人有所担忧。面对升学的压力,考试的压力,高分数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甚至对充满趣味性的探究性化学实验,他们也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3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主动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第一,学习的地点和内容的开放性。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已涉及诸如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拘泥于课本。如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等。第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也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仅向书本学,还要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他人学,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习惯。第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化学实验室、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的联系起来。
  3.2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主要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处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自主释疑,自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性
   “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如在“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采集海水样本,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用AgNO3测定有关数据,再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这一系列过程都需学生的亲身实践。
  3.4 过程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单是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更注重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4.1 正确处理好一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化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在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应改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
  4.2以促学生发展为目的,精选研究课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4.3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它学科产生了很大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这就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加速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精通化学学科的知识,又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解释化学问题,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型”教师。
  4.4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性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学会了无怀疑的接受,从而削弱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不同的看法,解决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走不同的路径,同时尽可能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从而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实验创设情景。用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得以深入进行。例如,在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象: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总结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的一种教学学习方式。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过程的结尾中,为了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自己及其他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做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其一,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其二,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而且还在于他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
  《教育评论》一有关人士说得好,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整体配套的改革,学校是主阵地,政府行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从家长和社会方面来讲,要给与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研究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必会丰富多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4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