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的目的、现状,并提出现阶段工程机械维修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针对工程机械维修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对策,运用维修管理工程的观点。
  关键词:机械管理;现状;问题
  1 工程机械维修的目的
  维修对机械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以及社会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
  (2)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3)降低机械的使用成本:一台机械如果不经过任何维修,它只能使用一个大修间隔期,达到其使用寿命的l/4~1/5。但一台机械的一次大修费用只占新机原值的10%~30%,所用材料约为新机的10%~20%,而每大修~次可获得相当于新机80%~90%的使用寿命。如果在全部寿命过程中大修4次,所需费用不超过新机原值,而获得相当于新机3倍以上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机械使用费的成本,避免将机械的原值分摊在1/4~1/5的使用寿命期内;
  (4)节约能源和资源。
  2 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的发展概况
  2.1 工程机械维修方式的现状
  我国工程机械常用的几种维修方式有:
  (1)弹性维修制:根据机械的实际状况,安排维修,其修理周期可适当延长和缩短。这种方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检测设备,只需进行简易检查和诊断,在中小型企业及机械数量不多的单位实行得较多。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定时与视情相结合的维修方式:仍是以计划预期修理为基础,通过故障分析和统计,确定哪些项目要按时修理,哪些需视情修理,其作业规范仍按原方式执行。
  (3)二保、三检、四修制:二保是指日常保养、定期保养,以清洁、润滑和调整等为主要内容:三检系指日常点检(以五官检查为主)、定期点检(以五官检查与仪器检查相结合)和专业点检(按需要临时制定项目的技术检查);四修制系指项修、定期修、故障修和大修,这种维修方式是以保养为基础的多种维修方式的结合,在港务系统的调运机械及工程机械维修中采用得较多。
  (4)项修制:项修制是以状态监测为依据,按机械各总成部位针对性按项进行修理。该方式在铁道部各大工程局采用得较多。
  (5)定检定项修理制:这种修理制是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预测机械连续工作的能力,根据机械的实际状况,突破周期制约,按需定项修理。
  上述维修方式的共同点是改革了单纯以时间为周期计划修理的唯一方式。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一个以检测技术为基础的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的时代已经到来。
  2.2 工程机械维修的现状与问题原因
   随着工程机械技术含量的不断增长,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多种多样的维修技术极大地方便了维修技术人员的工作,使得维修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的提高。然而,现阶段施工现场的检测手段和保养、修复技术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这是由以下的一些原因造成的:
  2.2.1 检测设备不完善
  一些施工单位不愿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使得维修人员对故障的检测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准确率低,也难以确定故障程度。
  2.2.2 施工工地维修技术力量薄弱
  许多的施工企业都实行二级单位承包制,设备和维修技术人员都分散到各个施工点,而各个施工点的技术力量、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解决维修中的疑难问题。
  2.2.3 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水平有限施工单位对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跟不上工程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造成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的状况。
  2.2.4 施工工地流动性较大,条件有限
  施工工地的流动性使得它不可能在工地现场建立一个多么完善的专业修理厂,维修设备以轻型、高效为主。其主要任务是承担高号保养和机械的临时性、突发性小修理任务。当现场设备出现故障,一般是原地拆、修,由于施工现场工作条件恶劣,拆下的零配件容易锈蚀、损坏或丢失,不易保持零件的清洁,难以保证维修质量。
  2.2.5 施工工地缺乏配件
  施工工地的流动性较强,因而工地不可能对所有配件进行储备,只对易损件、易耗品有一定量的储备,而工地现场往往是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配件的采购工作有一定的困难,订货时间长,因而延长了设备停机时间。
  3 完善我国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的基本策略
  3.1 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
  3.1.1 规划决策阶段
   企业所需设备无论是采购还是租赁,都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设备的配套需要等方面的要求提出方案,根据充分市场调查研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论证,做出设备是购置还是租赁的决策,并编制费用预算、确定实施程序和预期效果。随着我国租赁市场的发展, 以及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淡季可以出租部分设备,为设备的租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对一些特种机械,使用期短,价格较高,施工企业往往面临着租赁还是购置设备的决策。在此,可从购置和租赁对企业利益的影响方面来做决策的一般性考虑。
  3.1.2 工程机械的采购
   工程机械的采购,是机械前期管理的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多、产品种类错综复杂、技术质量不一,生产厂家名目繁多的促销手段等市场现状,需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参与机械采购的人员应该具有广博的业务知识、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采购机构应本着精练、高效、实干的原则进行配置。在机械采购前,要对机械的实际需求以及工程机械市场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论证,编写机械采购的可行性报告,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待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分析、论证批复后方可进入采购的准备和实施阶段。一般有招标采购和定向采购两种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3.1.3 工程机械的租赁
   实行机械租赁的优点:有利于厂家设备的销售;可实现对闲置设备及二手设备的调剂再利用,提高机械利用率;可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减少了使用单位资金的投入,人员配备、培训、备件储备和维修费用的支出。
  在大型施工企业推行设备的内部租赁,以节省设备资金投入,加速资金流通,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由工程机械生产厂家与设备租赁实体联营,可以增强生产厂家的竞争意识,占领市场,扩大覆盖面,提高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促进生产,避免产品积压,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横向联系,建立设备租赁的区域网络。在建立设备租赁实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设备租赁网络。
  3.2 加强设备的安装调试与设备的初期管理
  3.2.1 设备的安装调试
   对于购置设备,一定要在设备到场后及时验收,维修技术人员要协同有关部门检查随机的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手册、零配件目录、随机维修工具和检测仪器等是否齐全。对于租赁设备,在设备到场后,要检查设备与租赁合同上所述设备的型号、功能、状态等是否相符。设备的安装调试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工作,因此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格地按程序实施,设备部门和维修技术人员要充分发表意见,机械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要符合原设计和选型要求(如果是租赁的设备,则其各项性能指标应该符合租赁合同所述要求),这对于充分发挥设备的投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决不能对这部分工作敷衍了事,否则将给以后的使用和维修带来后患。设备经过试用期后要进行技术评价,按照验收标准给予验收,新购设备要办理固定资产手续并建立设备档案,租赁设备也要建立临时的设备档案,以利于设备的管理。至此,设备进入初期管理阶段。
  3.2.2 设备的初期管理
   对于新购设备,设备使用部门在投产前要领会“使用说明书”和“维修保养手册”等随机技术资料的全部内容,拟定操作保养规程,建立设备维护、润滑及维修制度、收集有关的图纸、资料、组织好操作、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考核、发放操作证以及与试运行有关的一切准备工作,填好技术卡片,编入档案,以进入后期的现场管理。租赁设备一般都是由出租方派遣操作手,并负责租赁期问设备的维护、修理,因而承租方对租赁设备的维护、修理工作可以淡化。

  3.3 优化设备的现场管理
  3.3.1 针对维修制度的对策
   由于工程机械的种类繁多、机型复杂、产地不一,制造工艺和材质的差异,不同机械运行状态、作业对象、作业环境及各施工单位的维修条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使得工程机械的维修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类型的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对可靠性的要求均不相同,而各种维修制度又各有所长,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故不宜千篇一律硬性推行某一种维修制度。
  3.3.2 针对维修模式的对策
   为了避免维修过剩和维修不足的局面产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不同的部件(系)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让“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3.3.3 针对维修方式的对策
   无论各个单位的维修方式如何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长远来看,今后维修方式的发展方向是:以状态监测(检测)和诊断为基础的多种维修方式的“有机”结合体。它的目标是: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少修理次数,使用恢复手段将故障排除或抑制。它的方向是:逐步过渡到设备的“异体监护”之路。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底盘传动装置、液压系统、电子操作及监控系统等,都按照其各自的故障结构模式,在运转期间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检测和诊断,初步掌握了磨损和劣化程度,因而使得将状态修理作为维修方式的主流完全成为可能。状态修理的采用,有效地防止了修理过剩或是修理不足的情况发生。
  3.3.4 针对维修工艺组织的对策
   施工现场修理的重点是对机械突发故障的现场抢修。现场抢修是指在施工现场上运用应急诊断和修复技术, 以恢复施工所需的基本功能为目的,迅速地对工程机械的损坏部分进行修复,使工程机械能够完成预定的任务或撤离现场,它的特点是:时间紧迫、环境恶劣、恢复状态的多样性。现场抢修的特点决定了修理的作业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现有规程上规定的修理方法,比如总成互换修理、原件修复,也可以是临时性的修理方法,如配用、粘接、焊接、捆绑、拆拼修理、旁路等。在修理的劳动组织形式上,现场抢修一般可采用传统的综合作业法(包车修理法)。
  3.3.5 针对维修管理的对策
   无论维修制度是多么的完善,维修模式是多么的先进,维修体制是多么的健全,维修方式是多么的适用,离开了维修管理都不能得以实现。
  (1)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将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地完成管理工作。
  (2)制定严格的维修管理制度,确保维修质量。
  (3)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减少矛盾,提高效率。
  (4)如当地有RCM 服务企业,可将设备的部分维修任务移交,企业自身只承担基本维护和简单修理任务,其余由RCM服务企业完成。这样可以简化企业的维修管理体系。
  4 结束语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水平,以最经济合理的寿命周期费用使设备维持良好的性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需要,从而促进施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薛秀清.设备管理中的竞争机制[J].工程机械,2001(5)
  [2]刘泽.改革设备维修制度的实践.设备管理与维修,1999(11)
  [3]张文建.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体系.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5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