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职业院校校企联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琦

  【摘要】本文阐述校企合作的特点,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以期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一、校企合作的特点
  (1)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校企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培养目标不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理论知识,而是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做什么。所以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考评,而更注重实践考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2)分工合作互利实现双赢。“双轨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另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企业熟悉技术,且生产设备先进,宜培训实践技能;学校有较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且教学力量精干,宜教授理论知识。理论相对稳定,教法尤其重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可说是事半功倍。(3)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参与。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广泛地参与其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从而减少了费用并且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专业设置适应企业需求,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
  (1)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学校从2010年起先后与阿里巴巴、百度和国基集团等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学校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专家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2)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合作开发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3)联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讨制定教学计划,某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连锁经营与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配送中心营运管理》。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导向作用不强。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一些;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2)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3)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学校的受益较为明显;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也影响企业的积极性。(4)政府指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一般为省属,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人、财、物没有管理权限,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认为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四、校企合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开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毕业生就业、企业在学校设奖学金、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动,加深感情,增进了解,是建立和发展合作必不可少的。校企较深层次的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理念上的契合、文化上的渗透,在具体合作形式上应该是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学出特色的重要因素,要把参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看着是提高学院教科研水平的良好机遇。企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校企合作的得与失,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学校的客户,而是要把自己看成是校企合作的一部分。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事,单向援助或过分依赖一方的合作就很难持久,只有坚持双赢的合作才能稳定和持续。
  参考文献
  [1]陈祥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8
  [2]刘哓明.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9)
  [3]杨金土.加强校企合作办出高职特色[J].职教通讯.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