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 萌 李小梅

  【摘要】 作为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审计证据在审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审计证据逐渐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严重影响到其在监督职能方面的作用。从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出发,指出目前审计证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合理的审计证据质量控制方法,以确保审计证据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审计证据;质量控制;充分性;适应性
  
  一、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审计客体变得更加复杂,审计内容也随之愈加广泛。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收集、整理以及评价审计证据是审计的核心工作,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条件,其质量的好坏必然会影响整个审计进程质量,也会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只有证据充分,审计报告的质量才可靠和令人信服,如果证据不足必然会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证据的质量是整体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保证审计证据的质量才能提高整体审计质量。
  
  二、收集审计证据的原则
  
  所谓审计证据是指用来证实审计事项与有关既定标准相符程度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一切凭据。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坚持五个方面的原则:
  1.及时准确。审计证据是事件发生过程中客观存在,时间上也有要求,有些证据会在短期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证据的消失。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重大违纪线索必须及时保护好现场资料,及时取得必须的审计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和被审计人的证言以及实物资料等。根据实际情况,在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是否采用封存财务会计资料、先行登记保存银行存款等手段,防止串供、篡改、作伪证等情况的发生,以确保审计工作处于主动的状态。
  2.目标明确。一方面根据法律程序、审计项目需获取哪些证据;第二方面是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确定收集的审计证据要达到什么目标。对于性质重大的违法违纪案件和个人的经济案件,一般必须取得物证、书证、证人、视听资料、被审计人的陈述、鉴定结论等。对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则以书面证据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收集为主。
  3.客观全面。客观全面是指在审计职责的范围之内,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收集证据,不夸大、不缩小、不先入为主,对审计调查不能采取威胁、诱导等方式,必须要记录事实。对于群众信件中反映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收集证据,从证据上要能看出其反映的问题是否属实,定性是否准确,差异在何处,其问题的性质及危害程度等。
  4.认真细致。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要细致认真,抓住一些细节进行分析对比,使获取的证据具有相关性、合法性、可靠性和充分性,以便于分清罪与非罪、违法与违纪、违规与账目差错的界限。科学可靠体现在取证前计划采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如根据不同的情况,是先向当事人收集,还是向被审计单位收集;是先从被审计单位的外部收集,还是从内部收集,同时要保障收集证据的过程、结果科学可靠;科学细致是发现审计线索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对违纪违规问题,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从中发现线索。
  5.严格依法。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必须是依法授权的或着具有审计管辖权的项目;其次,审计工作必须由法定的机关和指定两人以上的审计人员进行;最后,是审计取证的手段、程序、方法必须要依法进行。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收集的审计证据才具有合法性。
  
  三、当今审计证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求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意见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有些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只是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记录纸上抄录的一些账目上的数字,至于其来源及渠道是否合法并没准确记载,以至于有些问题要求重新取证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2.相关事实证据不够清楚。有的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严重脱节,或是取证的材料含糊不清;有的结论言不由衷,漏掉关键的取证内容;有的用词含糊不清,以图争取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达到顺利签字盖章的目的;有的取证内容不全面,只记录一些数据,并没有相应的文字说明,令别人无法看懂,这些证据都不合格。
  3.取证材料方法不够规范。对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如果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不少,但相关性很差,与审计具体目标及审计事项缺乏直接联系,无关的证据收集了很多,这些证据就不具有证明力度。如果审计过程中就账查账,片面地对照法规从账目中找问题,会使审计证据过于片面,说服力不够。
  4.不注重环境证据的收集。对环境证据的收集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程度、会计系统、各种管理条件等事实的取证,在审计程序里有对被审计单位审前进行调查和审后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是整个审计工作的环节。
  5.审计方法滞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传统的手工会计正逐步被会计电算化所取代,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如不及时更新和改进,就会明显滞后,由于电子证据形式的特殊性,会加大审计取证的难度,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四、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应对措施
  
  1.获得充分和准确的审计证据
  高质量的审计证据是确保审计成功的重要前提,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证据数量时,应当考虑所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具体应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确定具体的取证目标。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其具体的取证目标是不同的。比如当审计项目性质为财务审计时,具体的取证目标就是要去证实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所做的各项认定;当审计项目性质为绩效审计时,具体的取证目标就是各项经营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等的完成和实现情况。总之,实现不同的具体取证目标各自需要采用不同的取证手续和方法,有关的风险大小决定了需要获取证据的数量,还影响到取证对象和取证时机的选择。
  (2)确定恰当的取证数量并做抽样测试。确定样本规模是决定审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时,应当考虑考虑所选样本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构成审计事项各样本单位本身的特点,采用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合理确定所应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
  2.注重环境证据的收集
  (1)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可分为内部环境证据和外部环境证据,正确的使用环境证据既能够使所得出的审计结论更有说服力,还能够大大节省审计成本。
  (2)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其所提供证据的可靠程度的重要因素,管理条件较好的单位所提供有关财务数据要比管理水平较差的单位的财务数据更具有可靠性。
  (3)有关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时的审计证据比在薄弱时的审计证据更具有可靠性。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越健全所需的其他各类审计证据就越少。否则,注册会计师就必须获取较大数量的其他审计证据,才有说服力。
  3.获得规范有效的取证材料,并保证材料证据的全面性
  审计证据的取证原则是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就是其能够足以支持所得的审计结论,适当性即够用即可,也就是要求其应当控制成本、规范有效。做到这两点也就做到了审计工作的中所要求的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获取目的性和代表性强的证据,同时确定取证总体和样本项目。在确定前者时,要保证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的,完整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包括被审计业务或资料的全部项目。在确定选取哪些项目作为样本时,应该让审计对象总体内的所有项目均有被选取的机会,才能保证由抽样结果的总体特征具有合理性、可靠性。

  (2)确定最佳取证时间,以保证所选材料具有有效性。要保证所取得的证据与审计目标最相关、质量最高,这就需要考虑取证目标和取证对象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取证方法。如要向债务人发函询证应收款期末余额的真实性,由于从制作、发送询证函,到对方的回函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保证及时收到回函,并给后面的审计工作留有一定的时间,发函询证时间上应当尽可能提前,以免拖延审计工作的进度。
  4.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1)重视详细审计。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当可靠性控制得不到保证时,就必须有足够多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报告。详细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通过审核所有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等,来发现记账差错和舞弊行为,所有账面层次和事实层次的会计舞弊。
  (2)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于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被审单位,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实施依据性试验,来查明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否发挥作用,并对其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价。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最终评定之前,必须要实施符合性测试。
  (3)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武装头脑,不仅需要会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法规,更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为此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的重点培训,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综上所述,伴随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审计机关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制定出相关的取证范围、审计证据内容和收集证据的方法,并规范审计取证行为,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人员更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熟悉新的法律、法规制度,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审计证据质量,审计质量工作水平才会得到更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明辉.独立审计准则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0)
  [2]李若山.审计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8)
  [3]晏金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新编审计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2~63
  [4]谢盛纹.审计证据理论研究[M].长沙人民出版社,2005:6~7;204~205
  [5]林伟强.审计证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广东审计.2005(7)
  [6]郭振林.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审计月刊.2005(5)
  [7]陈志坚.审计证据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