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的动力:灯具光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 樵
现在回想起来,“翔”的获奖实际上是对灯具光学设计数十年来不被重视和我们多年工作的最好补偿。尽管十几年来中国照明的发展非常迅猛,但灯具的光学性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对于照明而言,灯具是完成并得到良好照明质量的必要器具。在充分利用的同时控制光线是灯具设计的主要使命。灯具的发展在质的方面解决了空间亮度的合理分布、合适的亮度对比。限制了眩光及和谐的色彩组成等问题,在量的方面大大提高了照度水平。对于照明设计师来说灯具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照明作用,不同的场合对照明的要求是不同的,只有熟悉具体的照明要求才能选择和使用好灯具。同样灯具的设计者必须熟悉、了解并且掌握各类照明场所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才能设计出合理、优质的灯具。
两年前郑见伟找到我,专门和我提起奥运中心区的灯具需要做最好的光学设计,以引领国内企业对灯具光学性能的重视。这正是我期待许久的召唤。随后我们光学设计团队就加入了郑见伟的照明设计团队和柳教授的工业设计团队中去。“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款灯具。
身处奥运中心区的重要位置,“翔”的照明作用非常突出,而给我们的挑战非常巨大:每个灯要尽可能均匀的照亮60m×60m的区域,而灯高不能超过12m。柳教授的团队发挥了惊人的创作欲望,而我们也不约而同的相中了“翔”的外观。但正是“翔”的外观的苛刻要求,留给我们设计反射器的空间非常之小。
更为困难的是,当“翔”的设计方案最终确认时,留给我们设计放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且“翔”的总数不多,尽管厂家很努力的去做,但是为这十多个灯全部开模仍不现实。在仔细考察了工厂设备和人员能力后我们仍然决定为了确保最终效果,要从生产实际出发来做设计。
在照明需求和外观限制下,我们首先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最小可用光源也说服厂家克服其代理品牌的限制来采用此光源。随后根据其设备条件用折弯就能做的窄条来作反射器母线。尽管这数十倍的增加了设计的计算量,但在ASAP软件的帮助下,我们还是顺利得到了一条满意的曲线。
最终经过紧张艰苦的制作和修改,“翔”的外观和出射光型都达到了当时条件允许下的最佳效果,当它在中心区点亮时,我的内心激动无比,因为它见证了国内第一次照明设计,工业设计和光学设计通力合作做出的优质照明灯具,也证明国内有足够的资源去设计和制作高难度的灯具光学系统。这是“翔”带给我们的远超过红星奖本身的巨大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