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回归自然的追求:2008奥运会北京射击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惟敏 祁 斌

  在风景如画的北京西山脚下,群山绿林之间,坐落着国家体育总局射击运动中心,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的主要比赛场馆射击馆的建设所在地。
  200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主持举办了北京射击馆建筑方案国际招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澳大利亚GSA设计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入围优胜。后经专家评审、论证,并经多次反复修改,最终清华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得整个工程的设计权,开始了历时4年的设计及施工配合工作。作为第一批完工的奥运工程,北京射击馆将于2007年6月28日全部竣工。
  
  项目背景
  
  建设用地位于北京西郊五环路边,南邻香山南路,北靠翠微山脉。绿树环绕,环境优美,总用地面积约6.45ha,总建筑面积47626m2。建设项目包括资格赛馆、决赛馆、永久枪弹库及室外配套设施。该馆承担奥运会10m、25m、50m步枪、手枪的比赛,还可承担残奥会、世界射击锦标赛等国际、洲际赛事,也将是国家射击队的常年训练基地。
  
  设计理念
  
  形成优美的周边环境和诠释奥运主题是设计理念的出发点。
  
  1、人本的环境
  建筑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引入阳光、绿树、风等自然元素,营造生态宜人、清新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建筑设计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环境的严格界限,通过“渗透中庭”、“呼吸外壁”、“室内园林”等建筑、空间元素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实现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2、人性的场馆
  比赛场馆的设计以给运动员提供最佳的比赛条件、给观众提供最佳的观赛条件为目的,并从射击运动特点出发,尽可能为运动员创造相互均等的比赛条件。大跨度预应力结构体系使结构体对比赛和观赛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对光线、通风,室内环境的有效控制,提高了空间的品质,营造了宜人的建筑环境。
  设计中运用成熟、可靠、易行的建筑技术,充分利用阳光、雨水、自然风等可生态资源,解决射击馆空调、用水、用电等问题,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环境负荷。
  
  3、人文的氛围
  射击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奥运项目,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产物,有着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独特文化。射击运动又是一项以静制动、以巧搏力的项目,建筑设计强调传承运动文化,提升运动精髓。
  尽管有着巨大的建筑体量,建筑设计还是致力营造细腻安静的质感,给人以放松亲切的精神感受,让来馆的运动员、观众感受到回归射击运动本源的人本境界。
  
  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组织
  
  场馆的布置方式由射击比赛的竞赛特点决定。为满足南北向、均好性的靶位设置要求,资格赛馆的长度达到260m。整个比赛区分两层设置,1层为25m、50m两个半露天靶场,2层为10m靶、10m移动靶两个室内靶场。功能分区间接明了,从北向南,分别设置靶场射击区、裁判区、观众坐席区、绿色中庭、观众厅等几个功能片段。共有观众坐席6491座。其中固定坐席1024座,临时坐席5467座。
  决赛馆设置套用比赛场地,观众与运动员、赛事组织管理人员采用立体分流方式组织交通关系,保证各部分各行其能,互不干扰。决赛馆共有观众坐席2493座,其中固定坐席1179座,临时坐席1314座。
  举行大型赛事时,运动员可以通过空中连廊由资格赛馆进入决赛馆,避免携带枪支的运动员与观众混流。
  永久枪弹库按照特殊的安全保卫要求进行设计,并结合平时交通流线,合理组织内部功能分区。
  
  立面设计
  
  射击运动自列入奥运会和国际比赛项目伊始,就以其运动的特殊性、竞赛规则的特殊性和场地的特殊性等,彰显出该项目回归自然的独特风采。源于森林狩猎的运动特征,使其较其他竞赛项目更贴近自然。运动员在草地、蓝天和阳光下,追求精准,比拼耐力和心理素质,更使这项运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相融和谐。尽管各国射击馆的造型各异,但通常都注重场馆与自然的结合,注重与环境和谐。运用建筑的手法追求空间与自然的对话正是本项目在外部形态设计中所追求的。
  建筑形体构思取意射击运动起源于林中狩猎的渊源,在建筑形式上能够呼应出森林原始狩猎工具弓箭的建筑意向。
  资格赛馆与决赛馆之间的联系部分是整个射击中心园区的入口,设计采用将屋面与入口台阶连成整体的处理手法,由此形成的折线弧形开口成为整个建筑的母题,在资格赛馆水平延伸的形体侧面,呼应弧形的建筑母题,并在每个入口处重复呼应弧形开口母题。在面向南侧广场的建筑幕墙外侧,采用木纹铝合金热转印竖向遮阳百叶的肌理变化,形成抽象的森林意向,与林中射击主题相呼应。
  
  生态策略与措施
  
  建筑节能是设计立意之一,也是建筑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节能设计立足于通过合理的建筑空间布局,让建筑各个部分处于合理的使用条件下,降低建筑的环境负荷。
  主要的比赛大厅都实现自然通风、采光、自然排烟,为比赛区设置了能够防止跳弹,又能够引入自然光线的采光天窗。资格赛馆比赛厅受弹靶位上方设置装有特殊反光板的顶侧采光窗,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
  面对严格的控制建筑造价要求,设计中采用了一些针对性的生态技术,主动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主要包括:
  
  1、生态型呼吸式建筑外壁
  资格赛馆观众厅面向东,南、西侧的采光玻璃窗采用生态型呼吸式外壁。该系统在外层玻璃幕墙的内侧吊顶与楼面之间设置附加普通落地通长窗,配合外侧幕墙上下端设置的开口,实现利用自然蓄热空腔加热双层幕墙中的空气层,形成自然热压,实现自然通风对流。同时,大大减少建筑外壁的导热系数,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
  建筑外表结合“林中狩猎”的建筑主题,采用象征森林意向的外部装饰百叶,百叶由热转印木纹铝合金型材制作,既起到建筑装饰与外部遮阳的作用,遮阳比例达到约23%,能够有效遮挡强烈日光进入室内,降低室内能源消耗。
  
  2,“绿色中厅”
  在资格赛馆观众休息厅的1~3层,设置了贯通3层的内部中庭,在中庭的1层结合运动员休息区、厂家展台等辅助空间,布置植物、休息角落。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室内引入了自然采光与绿色植物,上下空气自然流通,创造出舒适、宜人,绿色的人性化空间。
  
  3、清水混凝土外挂板
  建筑实体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挂板,该系统在建筑结构体预留结构挂件,围护墙体表面粘贴挤塑型聚苯乙烯保温板,再在外侧干挂预制混凝土挂板。由于在挂板与保温层之间能够形成约40厚的空气间层,有利于墙体保温与隔声。尤其针对射击运动存在一定程度噪声的情况,容重较大的混凝土挂板能够起到较好的隔声作用,清水混凝土朴素自然的质感与很好地让场馆贴近射击运动回归自然的主题。
  
  隔声降噪设计
  
  音质设计根据各馆的使用功能和尺度,防止长距离声反射引起的回声,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听闻条件,主要比赛场馆的满场中频最佳设计混响时间为1-3s。根据最佳混响时间控制各个场馆室内装饰材料中吸声材料的分布、面积及构造做法。
  在噪声控制方面,重点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减少设备噪声对比赛厅可能产生的影响。设备间的楼板采用浮筑楼板,防止固体声的传播,设备间墙体采用双面双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内填空腔和吸声材料,隔声量RW达到53dB;设备间的门窗均采用隔声门和隔声窗。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延续了建筑整体的风格,贯彻从外到内回归自然的建筑追求,表达出射击运动原始的张力和自然精神,将体现运动本质的“质朴”、“自然”、“力量”、“平静”等元素加以发挥,表现出“质朴运动精神”、“自然的回归”、“内在力量的再现”这样的设计主题。
  设计中尽量表现建筑结构自身的质感,对结构材料、做法加以真实的表现,强调材质的表现力,运用了诸如木材、清水混凝土、青石、木地板、卵石等多种自然的材料,传达由外到内统一的建筑语言。
  
  赛后利用
  
  资格赛馆与决赛馆中,固定坐席和临时坐席都被设计为完整的区域,当大型赛事结束后,轻型钢结构的临时坐席可以被整体拆除,从而获得完整的大空间,可进行多种可能的灵活的功能改造。
  北京射击馆不但成为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比赛场地,还将成为射击运动员训练、切磋交流、留存纪念的家园。部分临时设施改造后,能对外开放成为健身、购物、休闲、娱乐场所,还能成为国防教育、推广公众射击体育运动基地及宣传奥林匹克精神的射击运动博物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