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财政支农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艳平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新局面下,我国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农的新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分析研究。
   1 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1.1 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长,但由于使用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需加大。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
   1.2 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仍显滞后,不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发展。
  1.3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到位率低,且年度内支出不平衡,使用监督机制落后,使用效果差。
   2 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对策
  2.1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2.2 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因此,我国要重点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加强重大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3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扎扎实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493.htm